“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產生并且存在的沃土”。思想品德問題來源于實際生活之中,撇開生活,把教學禁錮在課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者就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談幾點做法。
導入教學生活化。導入是指上課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世界。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特別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話題,引起學生內心的需要,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之中。如上“拒絕不良誘惑”一課時,課始,我故作急匆匆地進教室,問:“同學們,對不起,老師現在有一件十分緊急的事要辦,(全班學生好奇地睜大眼睛看著我),就在我來上課前,我手機收到一條短信,短信是這樣的: ”“同學們,你們說,老師現在給你們上課呢,還是去領獎?”這時整個教室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同學們笑著同聲回答,“老師,那是騙您的,您還是給我們上課吧!”師:啊?你們都知道?你們家長都得到過這樣的短信?(老師故作驚訝)……就這樣,教師在學生的熱情參與中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我們要學會拒絕身邊的誘惑。
案例教學生活化。案例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生活化案例的選擇應貼近社會,來源于社會現實生活,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尋找發生在我們周圍的活生生的案例,或者搜尋與所學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教師把整節課的教學內容,知識要點滲透到案例材料中,通過對案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如教“健康的網絡交往”一課的教學時,在設計課堂教學形式時,我反復專研教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網絡的利。(2)網絡的弊(3)如何正確利用網絡。我覺得如果教學中處理不好眾多生動形象的事例,只會讓學生沉浸在讀故事的熱鬧氣氛中。為此,我大膽調整了教學思路,用一個學生生活中的案例穿插了三個知識點。案例如下:時間為2017年11月5日,地點為縣城某營業網吧,事件為中學生小李因網隱,多次無故曠課,甚至夜不歸宿,為找玩游戲的費用竟發展成小偷小摸,最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教學時,我播放視頻第一部分:小李在家上網的片段,我指導學生猜想,小李上網可能在做什么?網上除了玩游戲還可以做什么?小李為什么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電腦有罪嗎?你認為我們該怎樣正確使用網絡?對此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樣的案例教學使學生思路變得很清晰,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探究生活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資源組織探究活動,這類活動的基本模式是:改編教學內容—確定角色—表演及觀看表演—思考領悟。活動探究應貼近教材、貼近學生實際。如教“禮貌顯魅力”一課時,筆者嘗試了如下教學活動:師:文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禮貌用語將影響到人際關系的質量和社會風氣的好壞,下面我們來看一幅畫面(出示情景圖片:老師在小黃同學的政治學科考試卷面分數上少加了10分,小黃氣呼呼地沖去辦公室找老師……請小組合作探究兩個問題:1、如果你是小王,你該怎么做?(可以以小品形式展示。)2、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事,你該什么做?如:(1)、進入他人房間時(2)、飯堂打飯時(3)、與人交談時(4)、家里來了客人時(5)、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孕者時。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還有兩個小組向同學們展示了本組自編的小品表演《試卷風波》,整節課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很高。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聽課評委老師和同行們的好評(本節課代表縣參加市級優質課比賽榮獲市級三等獎的好成績)。這樣的探究活動,體現了思想品德課走出課堂,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
總之,生活化課堂教學,它用生活實際激活了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不斷努力探索生活化教學策略,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單位:貴州省惠水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