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在全國上下已完全推廣開,在新教材中似乎已經找不到“應用題”的字影,取而代之的是“用數學”和“解決問題”。這樣做并不是取消“解決問題”,反而是加強了“解決問題”發展學生數學思考的重要作用,真正要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不理想現狀:目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大多還是采取先講例題,然后訓練,訓練也是學生先做題,之后教師再講,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這樣學生普遍感到“解決問題”難學,教師感到“解決問題”難教。學生因此對“解決問題”的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也只能采用題海戰術。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不理想現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問題過于單一。千篇一律的問題呈現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結構封閉,缺乏開放性,不能夠提供創新的機會,無法使學生形成創新的意識;第二,忽視語言教學在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作用;第三,教學“類型化”現象嚴重,學生解答“解決問題”的過程千篇一律,沒有創新意識;第四,教學僅僅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問題的實際意義、問題所涉及的數學概念和學生對問題理解的重視程度不夠,簡單地把實際問題處理成了一個純數學問題。“實際問題—數學問題—數學式子”這幾個轉化過程在教學中沒有得到較好地體現,學生只能程序化、機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這幾種弊端的存在,使得本來饒有興趣的“解決問題”教學失去了活力,變得越來越費時費力,學生的學習越來越郁悶困惑。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新課程背景下的“解決問題”教學要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必須進行科學開發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探索:(一)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內化。現實的生活材料,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產生親切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豐富的數學問題,這有利于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對生活現象提出數學問題,成為有數學頭腦的人。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二)抓好簡單“解決問題”的教學。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則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解答一切“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正像有的教師所講的,雖然“解決問題”的內容是千變萬化的,但都是四則運算在實際中的應用。往往有些學生不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解答簡單“解決問題”時亂猜算法,或者根據題里的某個詞語選定運算方法,這樣是不能真正培養起解答“解決問題”的能力的。2、使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系。這是解答“解決問題”的一項基本功。即使是簡單“解決問題”也存在著一定的數量關系,絕不能因為“解決問題”簡單而忽視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題里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數量關系,才好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簡單“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是明顯的,學生容易弄清的。3.緊密聯系運算的意義來選擇運算方法。在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緊密聯系運算的意義,把對運算的意義的理解與應用直接聯系起來,很容易確定運算方法。4.培養檢驗的良好習慣。解答簡單“解決問題”同進行四則計算一樣,也要注意培養檢驗的習慣,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題的正確率,另一方面可以為培養檢驗復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初步基礎。檢驗“解決問題”要比檢驗四則計算復雜一些,首先要重新讀題,分析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之間的關系是否正確,然后再看列式、計算、答案是否正確。較高年級還可以通過改編“解決問題”并解答來進行檢驗。通過檢驗還可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對解答結果的負責態度和自信心。
(三)科學化的教學過程。“解決問題”教學的實質是指導學生學會解決數學問題,顯然“解決問題”教學不能等同于作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說解題思路的訓練。
(四)解答方法多樣化。與計算教學的算法多樣化類似,在“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促成解題方法的多樣化,尤其要提倡和鼓勵學生采用有創見的、自己喜歡的解題方法。避免讓學生機械敘述算理,過于注重問題的類型和固定解法,即使是較簡單的“解決問題”,也應盡量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向人們展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最為突出的就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為“解決問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學無止境,“解決問題”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還需我們在實踐中去積累和發展,使“解決問題”教學真正起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