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驗,即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體驗,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體驗越發豐富,成為學生思維的載體。學生原來的數學活動經驗是新的學習活動的基礎,也就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學習,形成新的活動經驗,而這樣的數學活動經驗又將是后續數學活動的基礎。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那么,怎樣豐富學生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呢?我有幾點思考,與大家交流。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玩”數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學習主體處于愉悅的、積極的心理狀態下,主動自覺地去“做”。教師應盡量把適當的內容設計成學生的游戲學習活動,把數學知識教活,使課堂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例如教學《可能性》一課時設計了轉盤轉轉轉的游戲,讓學生熟練地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大小,進一步體會可能性相等游戲公平的含義。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選骰子、抽撲克、幸運大抽獎等層層深入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體會等可能性的同時設計公平的游戲規則。使學生學以至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悟”中積累:數學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這要求教師要加強開放式問題的教學,提倡探究式學習,強化合情推理的訓練, “兒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學生在動手操作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促進思維的發展,而思維的發展又會指導兒童的雙手更靈巧地活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心靈手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即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試想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學生把三角形轉化成什么圖形?學生會想到轉化成已學過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通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學生的答案有很多種,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轉化成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還有把一個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長方形,還有把一個三角形沿中位線對折,兩邊也折轉化成了2層的長方形等等。發散了學生思維,他們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經過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再通過學生研、爭辯討形成幾何操作經驗。
“文本閱讀”——讓學生在“讀”中積累:例如教學《循環小數》一課時,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循環小數的特點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循環小數,你們認為寫循環小數麻煩嗎?(麻煩)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請同學們自學教材中 “做一做”上面的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①什么是循環節?②怎樣用簡便記法表示循環小數?“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交互作用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解讀消化這些信息,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讀,在讀的過程中要解決什么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去讀,讀完后再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只有明白了讀的原因后,才會帶著目的去讀,有意識地在讀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讀的過程中主動地去體會,去發現所讀的內容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積累數學經驗,而不是僅僅按照老師的要求僅僅讀書而已。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現實生活中采擷教學實例,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學《商的近似數》一課時,我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求近似數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方法,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這樣,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在“用”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總之,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必須在有效的教學目標指引下,通過學生自主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的數學活動中,使學生親身實踐、經歷和思考,由感性的模糊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邏輯思維,進而完成數學學習活動的經驗積累。因此,我們教師除了重視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應該重視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活動經驗等數學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孤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