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兒童成長的搖籃,而父母則是兒童不可選擇的第一任教師,也是不可替代的。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家長應當怎樣去做呢?
首先,家長應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一個家庭細胞都健康,社會肌體才會健全,只有每一個家庭都和諧,社會才能安寧。每一個生命呱呱落地,都是純潔無瑕的,沒有哪一個先天就帶著罪惡來到人世,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青少年就偏離了人生的正確軌道,甚至犯下嚴重的錯誤,這與后天的教育、成長環境以及本人自控能力等因素有關。對青少年健康教育,應從小抓起,從早抓起。父母的言傳身教、道德觀念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好一個稱職的父母,做一個合格的監護人,培育、關愛孩子,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愛”孩子,這里所說的“愛”,是培育、引導,使之成才,而不是溺愛。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人口素質逐步提高的今天,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豐厚的物質,更重要的是從思想上、觀念上、精神上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其沿著人生正確的軌道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這才是普天下做父母的共同愿望。對于入學前的兒童而言,由于衣食和住行、思維能力等各個方面都需要父母的照顧,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是成長過程中最聽話的時期。對于初中生同樣如此,要針對孩子心理幼稚、可塑性強的特點,首先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言行舉止,教育、引導孩子,起好表率作用。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無形的潛移默化中,就形成良好的品行。其次,應重點加強道德規范、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勤儉節約、良好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等教育,使其從小樹立弘揚真、善、美,唾棄假、惡、丑的道德觀念。并針對各個年齡段,把這些教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由始至終貫穿于孩子成長的過程,伴隨孩子一起成長。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優勢來發展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質純美、音域寬廣,這就為培養他們成為歌手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來好觀察,這就為他們學繪畫、搞實驗提供了有利條件。記憶力好的孩子,學外語可能會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學理科搞思辯可能有樂觀的前景……根據孩子的遺傳素質,因勢利導,讓孩子如魚得水,能有效地發揮他遺傳優勢,培養他成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擔負著培養孩子多種能力的責任。父母要努力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這里所謂“生活技能”,不單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還包括一個人的社會心理能力。這是一個人能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也是使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
1、讓孩子了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甚了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不認識,對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不清楚,對將來的奮斗目標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父母和老師讓他們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因而產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忽視了自己的短處,因而產生驕傲情緒,瞧不起別人。這時,做家長的就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們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愛,導致一些青少年兒童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思考,這時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自己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快樂”。這是培養孩子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家庭教育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兒園教育、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對孩子、對社會所產生的實際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無可比擬的。因此,家長必須高度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健康成長。(單位: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