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边@段話表明了語文教學應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明確了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在備課和教學中,我力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作為一名重要學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樹立語文實踐意識,課堂中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激發語文課堂的活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讓課堂生活化、趣味化,并將學生喜聞樂見的一些形式投放進去,如游戲、表演、競賽、講故事等,就能將較抽象的理論化為直觀的感受,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在積累新知的過程中,學生進行著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興趣激引,生出再探求、認知的渴求。這時,學生就會努力地爭取進入未知領域,實際上,對他們而言,已有創新的理念與一定的創新能力了,這也是創新中永不知足探索精神的最初體現?!缎抡n程標準》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活動,讓兒童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仿真性演習活動?;顒拥年P鍵是讓兒童獲得體驗,演技好壞并不重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意識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睘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制造文本情境,并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討論,置身于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見解,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教學《有趣的發現》一課時,根據達爾文所發現的昆蟲翅膀方面的現象及結論,“以實踐出真知”的理念引導孩子:“你平時有什么新發現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靈性動物,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發現。建一個小檔案,對自己發現的現象進行跟蹤紀錄,查找資料并得出結論。圈定周期,開展“小小達爾文”的活動。這樣,讓孩子們帶著自身的體驗,真實的感受進行實踐參與,他能找到成功的希望,能激發靈感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活動的設計應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實踐性的問題現象。當代學習理論表明,只有當學習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即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發生密切聯系時,才是最有效的。
1、結合校園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如春游活動,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看一看、畫一畫、寫一寫等活動,說家鄉、唱家鄉、畫家鄉、頌家鄉。
2、結合家庭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利用一些節日,如“三八婦女節”、“母親節”、“五一勞動節”等,讓學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可以幫父母洗一次碗,燒一次飯,畫一張畫,唱一首歌等?;蜷_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讓他們當一天的媽媽、爸爸,劃算一天的衣、食、住、行,再和父母進行交流,然后進行一些征文比賽。
3、抓實效,注重深入、持續。語文課本的教學效果可由一系列的檢測得出結論因而教學過程是務實的。和語文課本的教學相比,語文的綜合實踐課沒有一個檢測的體系,是一個不定量的課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只是教師的一種自發的個性化組織的活動,開展的多少,不直接影響傳統的教學效果。也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我們不能濫竽充數。必須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為實踐活動開展的出發點和歸宿。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一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樣版和引線,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只有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發展的,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做到行之有效。這里強調的深入、持續講的是通過一兩次的活動就想達到某種效果是不可能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活動工程,它是在一個個很小的活動中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提高學生創造力的過程。活動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應是一條貫穿于學生語文學習的線索,一頭連著課堂,一頭連著社會。學生也因此在這樣的來回中得到新的體驗,享受實踐中帶來的各種體驗和收獲!總之,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一切課程資源、一切活動形式都能為我所用,將學校、家庭、社會的語文教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自然、社會廣闊的天地里,引導學生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孤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