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素化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教育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創造性正是美術學科的顯著特征。美術沒有固定答案,在于創新,這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無疑超過其他學科。它體現在構思與技巧的獨特,對作品的獨特見解。因此,充分發揮美術教育這一優勢培養學生創造能力,顯得特別重要。美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繪畫技能的培養,還是基礎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我認為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養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是美術教育的教學目的。培養審美創造力才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目標、最高目的。
創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的能力。創造力是人類的本能,它原本存在于人體之內,是一種尚待開發的潛能,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產品。教師應該以創造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才能在教學上下功夫努力開發學生創造的潛能。這好比礦藏,被深埋在大山之中。如果它經過開采,冶煉,就會成為有用的金屬;如果得不到開發,它就永遠是死氣沉沉的大山。一個美術教師,就是要從事這種冶煉、開采的工作,把潛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創造才能開發出來。
現代美術教育不突出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就沒有價值、沒有出路。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人類文明發展,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出審美直覺的意識;培養出具有對周圍世界處于良好、健康、融洽的態度和心理品質;提供具有高尚精神的品位和人格完善的社會人。把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對我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學會觀察是前提,是繪畫的基本功。教師在教學生基本功的同時,就要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和創造。完全忠實地、客觀地描繪對象,不應該成為我們評價的唯一標準。這才能更好地提高創造能力。
繪畫是美術課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的。繪畫與工藝制作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材料的選擇能力,體現了美術教育的目的。學生單從平面的基礎上去理解立體造型是不夠的,還必須與立體構成相結合才是完全的美術教育。立體構成的學習豐富了學生對立體與空間世界的認識和創造。學生運用紙張,通過剪、刻、折等方法制作出一幅幅具有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藝術品。立體造型使學生對結構、空間、立體感有進一步的認識,無形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才能。
中學的美術欣賞,大都以中外名畫為主,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欣賞方法,從藝術種類、風格流派、文化背景、藝術家作比較,力求抓住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教師的欣賞教學工作應當是一個創造,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發揮創造和想象,逐漸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欣賞與創作的關系是互為作用的,學生既可以在繪畫的實踐上去欣賞作品,又可以將作品的美點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個地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和藝術風格。教師應當通過欣賞、交流,給學生灌輸這些“營養品”,促進學生創造。中國的文化如若與世界的文化進行交流,會使學生獲得更廣闊的視覺信息,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在美術教育中,我們應該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也要有意識地介紹西方優秀的文化藝術。學生如果總是生活在單一的文化環境中,在視覺形象上就不會產生新的形象。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開放的文化體系才能不斷地從外界中接受營養。美術接受是一個無限的創造過程。
美術是視覺藝術,它離不開具體的形象。美術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形象性,離開了形象也便沒有了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形象思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以創造新的美的形象為目的,不能教學生只會臨摹。人類的發明創造,最終都要通過形象來表達。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形象上創新,并把培養他們創造性形象思維能力與提高素質聯系起來。
教學中,首先我們要做到所有展示的形象與形式是符合教學要求、清晰醒目的美的作品,即從審美教育與美術本身的學科性來選擇展示的形象與樣式。其次,教師的范圖與演示作品,是美術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視覺影響最大、視覺刺激時間最長的形象。最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師的示范動作,教師的儀態,也是形象的展現。
總之,教師要教會學生認識形象、理解形象、指導學生再現形象、表現形象,啟發學生聯想與想象,去創造新的形象,并通過美術形象的塑造、欣賞、評價,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單位:貴州省大方縣坡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