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價值。閱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閱讀教學中閱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本文旨在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積極作用。
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閱讀一般可分為幾個層次:初讀——學習生字、詞語,感知課文內容,了解全文大意;熟讀——讀出感情,在書上寫下自己的體會,發現問題;精讀——抓住課文思想感情。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與以往教學方式不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由臺上的“主演”變成場內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猶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能力與創造能力,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在初讀感知后,教師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起來朗讀,讓學生熟讀課文,劃出自己的感受部分。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多思:“學貴有疑”,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讓學生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教師展開精讀教學奠定了基礎。
閱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都是一些優秀的美文。內容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更是極其優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尤其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中的美。如在教學《槐鄉五月》這篇課文時: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句子。在學生讀熟的基礎上我提問:“你覺得課文中哪里美了?”讓學生自由讀喜歡的自然段找。有位學生回答了這幾句話:“中午飯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濃香、醇香……這時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我假裝好奇地問:“為什么?”這位學生回答:“因為槐鄉很香。”“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讀出來好嗎?”他讀得還不錯。我就讓學生評價:“他讀得如何?請你給他的朗讀作一個正確的評價。”其他學生聽得很認真,看來他們也挺喜歡槐鄉的槐花清香,有學生說:“香噴噴說明了槐花的味道很美很香。”有學生說:“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了,那可想而知槐鄉有多香啊。”又有學生說到:“槐鄉都成香海了,那怎么會不香呢?”在這些同學回答問題后,我都及時鼓勵他們:“把你感受到的香通過你美美的朗讀讀出來呢?”他們越讀越有滋味。其中有一位學生還說:“老師,我還覺得槐鄉的槐花味道是不一樣的?”我又很好奇地問:“你怎么知道的?”“清香、濃香、醇香……而且還有其他香氣從省略號里可以看見。”我立馬夸獎他:“你真會讀書。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好嗎?”我又讓跟他有同樣想法的同學再來讀,有一個同學他給大家提出了建議:“老師,我覺得這里朗讀的時候,應該一個詞語比一個詞語語氣強烈,這樣就能更好聽了。”我讓大家試了試,果然如此。通過幾次反復的閱讀,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更學會了抓字眼,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閱讀教學有助于引向自悟,發展個性。閱讀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閱讀影響著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故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如在教學《三袋麥子》這篇課文重點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指導朗讀”的方式分析了三個主人公: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人物形象。在漸近尾聲時,為了檢閱學生當堂的鞏固率,我便讓學生再齊讀課文,說說你對哪個小動物印象最深。讀完,原本我滿懷信心地期待著大家一致的答案:最喜歡小猴,因為小猴最能干,結局最好。但結果學生的答案卻讓我吃了一驚:班里有1/4的學生喜歡小豬,因為他很憨厚可愛,也有1/4的學生喜歡小猴,因為小猴聰明能干,而剩下一半的同學都覺得小牛聰明,因為他懂得靈活變通,既有收成,又吃到了。難道我能說這些孩子們都錯了嗎?事實上,他們很聰明,有自己的頭腦,甚至比大人都能分析,我難道要扼殺他們嗎?于是,我都給他們的回答做了充分的肯定:“是的,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的,象小豬雖然貪吃卻憨厚可愛;象小牛,沒有全部把麥種下地,但很聰明,吃和收雙收成;而小猴呢,他很聰明能干,做事不怕苦。同學們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關鍵是看你怎么去改變你自己。”
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歸根到底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閱讀又是學習之母,其對生活、對工作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對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有直接的作用;對知識的獲取、對智力的開發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不搞好閱讀就沒有辦法使知識越來越豐富,視野越來越擴大;不搞好閱讀,寫作就無從借鑒,語言也不會生動、形象;不搞好閱讀,智力也無法提高。因此,我們認清閱讀的重要性,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很深的積極意義。(單位: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