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進行隨文練筆的實踐探究,把習作課和閱讀課融為一體,把語言訓練放在首位,做到讀寫全程結合。其實,文本不僅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憑借,而且也是習作訓練的直接資源,習作既可以“取其法”,還可以“用其材”。語文教材是學生閱讀的憑借,是寫作的典范。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練筆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習作實踐,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讀中提煉,讀后練筆,提高他們語文素養。
留下空白,拓展延伸——在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給了學生無窮遐想和無盡感悟的空間。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
空白處的想象補充。語文教材中有一重要的板塊資源,就是標點。省略號、問號、感嘆號、破折號等都會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果適時的利用起來,進行有效練筆,更能促使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理解。
巧借文本“插圖點”。在圖文間練筆,插圖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寫鏡頭”,有的再現課文主要內容,有的呈現故事高潮,有的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插圖猶如架設在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間的橋梁,促進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緊密配合,運用插圖進行練筆,學生以文本內容為練筆的源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續尾延伸法。很多課文中的結尾都寫得比較留有余地,讓學生有很多猜測的可能。對于這樣的地方,學生可以通過合理的想象把這樣的懸念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就變成了自己的作品了。
閱讀教學為學生提供寫作訓練的因素有很多,教師要研讀教材,努力挖掘練筆的有效切入點,多創設一些情境,為學生提供與習作儲備相似的話題,激活他們的表達欲望,拓寬他們的寫作思路,這樣才能演繹出隨文練筆的精彩。
模仿式練筆——“模仿就是學習,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模仿是兒童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模仿可以使兒童由不自覺到自覺,由無意識到有意識。”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當我們把課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讀,并引導學生仿照他們的寫法練筆。
句式的模仿。課本中有許多課文句式很有特點,積累并遷移這些句型,能幫助學生規范語言,提高語言文字駕馭能力。這種練筆看似原始低級,卻是學生習得語言的起始點,構建“萬丈高樓”的地基。
寫作方法的模仿。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文本就是范本。
轉換式練筆——古詩的變換。變換文體寫作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有古詩文改寫。一些古詩文的教學,教師可要求同學們改變文體,把詩文所表達的意境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像《游園不值》這樣的古詩,就可以讓學生想象園內春意盎然的景象,把它變成了一篇寫景的小短文。要求學生把《贈汪倫》古詩改成故事,要求有創造性的描繪出故事場景,表達出友人離別之情,滲透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這樣的改寫過程中,學生必須要深刻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歌創造的情境,由此才能夠保證在改寫過程中做到盡可能的還原,盡可能的真實,盡可能的合理。再如《池上》《秋思》《清平樂.村居》等,我經常讓學生根據古詩描繪的意境,發揮想象,寫出有趣的故事,或優美的散文。
這些古詩文都是傳世佳作,它們語言凝練,內涵深刻,富含哲理,令人遐思。一首詩是一支歌,一幅畫,一段情。古詩文富有無限的彈性與跳躍性、節奏感,可以使人受到文化、道德、審美等多方面的陶冶,也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再造想象的空間。把古詩文改寫成其它文體的練筆方式是提高讀寫能力的好方法。
設計名片。老師們常反應說明文教學單調,學生缺乏學習熱情,興趣不高,如果能變換形式讓學生學習,學生也會覺得新鮮;再者,變換形式是對說明文本進行創編,不單能幫助學生梳理說明內容、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所學的說明文內容制作成名片,就是一種很好的變換形式學習方法。
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小練筆素材,這些素材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鮮明的范例,生動的材料,和可以延伸的思維空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訓練自己對文本的敏感度,應有一雙深入挖掘課文內涵的慧眼,做個有心人,及時發現讀寫訓練結合點,緊扣課文引導學生練筆,多給學生提供練筆機會,采用多樣化的練筆形式,巧妙設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不斷豐富學生寫作經驗,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東關回族女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