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的提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把學生的學習建構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更關注課堂學習活動的實效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即讓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最有效的程度,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減少低效無效環節,基于小學語文課的特點,落足在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經過這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出了一些類型社會課的教學模式,“三步教學法”模式,即抓好課前預習(課前自學)——課中改進(課堂研討)——最后作業(課堂達標)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習方法在實踐中轉化為技能、技巧,實現了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培養,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研究意義:著名教育學家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而落實“三步”教學法,正是“活”的體現,并充分體現著《新課標》蘊含的創新思想,讓課堂變成孩子們樂園。小學語文在小學教學當中責任重大,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及今后求學的重要基石,因此,“三步教學法”模式在小學語文中的使用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而各項實踐證明其在語文教學中取得巨大突破,實施效果與反響良好。這種學生與老師共同協作的新型模式將老師拉下高不可攀的“神壇”,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與學習能力,并激發了他們對于語文的興趣與喜愛。
1.了解學習情況,完善教學漏洞。通過師生之間的合作,老師可以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與成果,并且根據其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進行教學的自我完善,同時發現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同學們是否具有爭議,發現自己的教學漏洞并完善。2.消化教學內容,升華學習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并分組討論后,通過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練習和實踐,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消化學習的內容,并鞏固自己的所學,將其升華為一種學習能力與語文素養。3.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在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完成任務并學以致用之后,會獲得一定的滿足和喜悅,而這種感覺正是激活學生學習對語文的興趣的主要內驅力。語文的教學不在于教授學生過多的教條學問,而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的同時,教以學生以研究學問之方法與技能。
主要原則與理論依據:1、自主性原則:即以學生自學、自研、自練、自測為上,教師歸納點評為輔。2、因材施教原則(分層教學):不同學力的同學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3、激勵性原則則:對學生提供展示成功的一切機會,對學生任何成功點都予以及時的、具體的、適度的激勵。4、實效性原則:任務難度要切合學生實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獲。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姆林斯基通過對課堂的大量觀察、分析,認為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差異可以把學生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相關問題,教師剛剛讀完題目就舉手要求回答。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挑選一些“超綱”的習題,給這些學生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經松的、要求緊張地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這些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其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但是教師給予的幫助是以稍加指點和提示為限。第二種能很好地完成作業,他們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學生。第三種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復雜的習題有時解不出。第四種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種、第三種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師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第五種學生沒有能力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為他們專門另選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進步也好。“如果教師善于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并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這么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研究步驟和方法:第一階段:(2016年12月——2017年1月)準備階段。整理課題申報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申報、立項;收集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三部教學法”的探索與研究文獻及實踐資料;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計劃,做好實驗準備。第二階段:(2017年2月——2017年12月)實驗階段。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并深入實踐研究;收集總結學生學習效果,完成階段研究報告,進行階段成果評估。第三階段:(2018年1月——2018年2月)總結階段。完成課題研究報告,推廣研究成果。
取得的成果:1、自主學習解決問題;2、合作學習解決問題;3、教師點拔解決問題。
注重了教學的進一步深化,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課堂上“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環節,它關注到學生互動。同伴互助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互相答疑提問”是互助學習的一種落實,通過同桌之間的答疑提問,鞏固了“自學”的學習效果,解決了一些簡單問題,為下一步的教學克服了障礙。而且,互相答疑提問不僅是一種回答問題、鞏固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考內容、提出問題的過程,問題的提出不合理,對方就無法回答,必然出現對提問的糾正,同桌之間能夠碰撞出思維火花。
總之,通過此課題研究,使我們的課堂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爭取使我們的教學能力得到更大的進步,使教學方式更加適合社會發展,使“三步教學法”的教育模式能夠更加完善。(單位: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