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搞好學生的作文教學能力實在不容易。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語言﹑環境等諸因素的限制,無論用什么方法都收獲甚微。如今,新課程教法的實施,集中辦學的方式,教師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任務艱巨,轉變教學觀念勢在必行,如何因地制宜,使用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作文能力呢﹗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方法。
藏區小學寫作教學的現狀分析:
學校對作文教學重視不夠。多數小學校課程表中根本沒有安排寫作課,學生真正訓練作文的機會就無法實現。有的老師,即使有作文教學課,也沒有像樣的教學計劃與教案,作文備課也脫離了農村學生的實際。每當考試來臨就讓學生背誦“優秀作文”應付了事。
藏小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差。由于地理區域、語言環境等的因素受限,語言組織能力較差,讓他們獨立寫作更是沾不上邊了。因此,要在少數民族地區當好語文教師實在是太難太累了。看著那堆小山似的,并且寫得亂七八糟,沒有一句通順語句的作文,我真的是頭太疼了,假如語文老師不需要批改作文,那就輕松多了。想必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老師,都是有此感受的。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老師體會更深。
學生作文缺乏創新,千篇一律。翻開小學生的作文不難發現其中所寫的事無外乎都是這樣:第一次煮飯,把飯煮糊了;難忘的人無外乎是寫爸爸、媽媽、老師如何如何關心自己;描寫春天常常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寫勞動就是滿頭大汗,干勁沖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寫老師多是廢寢忘食,兩眼布滿了血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所選的題材往往是哥哥寫了,弟弟又寫,在中年級寫了到高年級還在繼續寫。題材單一陳舊,千篇一律,缺乏生氣。
針對以上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提高藏區小學生寫作能力可以嘗試以下教學策略:積累素材,豐富情感體驗。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這種綜合性要求學生語文能力發展平衡,要求學生有足夠的積累。課標也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同時還規定九年課外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可見新課程標準也非常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這里的積累包括語言積累和表達方式的積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積累。為了讓學生找到作文的感覺,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表達的更好,在素材的積累上我們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博覽群書,增強文化底蘊;二是留心生活,豐富個性體驗。前者是間接經驗的積累,主要來源于閱讀。后者是直接經驗的積累,主要來源于實踐。
體驗美好生活,讓作文充滿生機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要善于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體會,就會捕捉到生活中很多豐富的素材。“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用手去做,用心去想,將生活中捕捉到的素材寫進作文。如“一次勞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嘗試一下勞動的滋味,記錄下勞動的感受,讓他們從觀察勞動過程中捕捉寫作素材。大自然中的秀美山川、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為孩子們的寫作提供了最佳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的觀察,把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記錄下來,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最佳的素材。如“秋天的早晨”,讓學生留心觀察“片片黃葉,小草上的露珠,一望無際的田野,農民的喜悅心情。”學生自然而然便會想到秋天是豐收的希望,是碩果累累的季節。
總之,在我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許多學生怕寫作文,絕大多數老師怕教作文,師生都希望找到一種 “點石成金”的寫作捷徑,其實,那樣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教師要善于總結得失,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教學方法,利用好生活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竭智盡力降低學生習作的難度,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有的放矢地開展好作文教學工作,讓學生體驗希望、體驗成功。在課改浪潮下只要我們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寫作水平。(單位: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第二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