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美無處不在,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說過:“數學本身有著無窮的美妙,認為數學枯燥、沒有藝術性,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就像站在花園外面說花園枯燥無味一樣。只要踏進了大門,你們隨時會發現數學有許許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內容”。它結構的完整、圖形的對稱、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簡潔,無不體現出數學中美的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孩子領進數學大門,用美的感染力,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美,體驗數學美,進而創造數學美。那么如何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呢?
引導學生感知數學的本質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數學是一門“抽象的藝術”。無論是數還是形,是概念還是模型,普遍表現出齊一、對稱、簡潔、平衡、比例等形式美的特征。而美的形式是美的內容的感性顯現,可感性是美的重要前提,美的感性形式是人們進行審美活動的必經門戶。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美育,必須注意從數學知識中挖掘美育因素,為學生創設美的意境,捕捉美的視點,從而使學生領略到數學中千變萬化的美。
培養學生發現數學美的意識——哲學家普洛克拉斯也曾說過:“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數學是真、善、美的結合,當你以審美的視野轉向數學世界時,一個巧思云集、群芳斗妍的科學“伊甸園”就會呈現于你眼前。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例如,簡潔的阿拉伯數字,只用十個有限的符號就可以說出無限多的數,用加、減、乘、除四個符號,就能準確地描述客觀世界中四大基本數量關系;語言精煉、形式整齊的“九九歌”;珠算口訣;……無不體現了數學中的簡潔美。又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圓等圖形的觀察分析,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圖形的對稱美。
深化學生體驗數學美的愉悅——在小學數學中蘊含著如此眾多的美的因素,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學。教師應用大方得體的教態,生動親切的語言,形象的講解,巧妙的啟發,優美的板書,色彩鮮艷,制作精美的教具(如:一幅彩圖、一件實物、一張燈片等)去創設一個美好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這種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如:用音樂調節氣氛、用錄像增強視覺效果等)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領悟美。
數學美是邏輯的美,是理性的美,數學美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到。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到數學美。如,學生學習了“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后,為了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編一組例題,進行練習后讓學生研討這組題的算法巧在哪里?并和學生一起總結出速算秘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到了數學方法的技巧美。
激起學生創造數學美的愿望——創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美能激發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愉悅,反過來,也能激發學生去創造美。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獨特的特點,它是反映學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對美的追求的一個重要動機。可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探索、創造的機會,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創造數學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例如,教學計算56+32,第一種解法這樣做:先算50+30 =80,再算6+2=8,最后算80+8=88;第二種解法:先算56+30=86,再算86+2=88;第三種解法;先算50+32=82,再算6+82=88。……這樣,通過數學教學的創造美活動,可以激勵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在美的熏陶下,去追求解法的多樣化,結論的美化,去培養自己創造數學美的意識,提高學習能力。
再如,低年級補問題和補條件的應用題教學,學生會出現許多的方法。在諸多的方法中,就會有新穎的獨特的方法,這就可以說明學生在對美的追求中發展了創造思維的能力。又例如,在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教學中,學生已不能滿足教材上的一種方法,由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的學生一下子用了七種口算方法,而且想象的很合理,準確。這種創造美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美育、審美情趣的培養,無疑會使學生頭腦反映靈敏,身心得到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只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遵循美育原則,滲透美育思想。我們的授課不但會變的輕松自然,而且學生也會如釋重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單位: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青石嘴鎮寄宿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