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的目標要能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的知識不僅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并且促進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那么,我們在平時的地理學習中如何來體現這一理念呢?
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在教材中選擇活動內容,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在學習中學生時常會說,語數外是考試課目,是心臟,必須得學,地理是副科,學了也沒什么用,考試時背背,平時不用學。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要想學生注重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的規律根本不可能,只有通過把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解決,使學生們認識到地理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才能體會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學習意識。
在地理課程中選擇難以理解或具有可行性的內容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比如說:講商業時,商業的分布具有兩個影響因素,1、在它的周圍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商品來源區及銷售區,也就是服務區;2、是要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便于商品集散。請同學們就本縣服裝老板到商城進貨為例進行分析,因為是身邊發生的事情,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商業分布的基本原理。同時,我還讓他們思考,如果你要在縣上開個書店或服裝商店或眼鏡店什么的,你會選擇哪個地點?學生經過調查,走訪,發現滿足條件的黃金地點,早就被那些精明的商人占領了,實際上有的地方還開了好幾家相同的店鋪在競爭,而且書店和眼鏡店的目標人群恰恰就是他們自己。同學們經過這樣的學習,發現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促進學習的自主性。
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的學習如果局限于課堂,知識僅局限于教材,往往形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教出來的學生往往重知識,輕實踐,生活實踐能力差。只有從生活中選題,到生活中學習,才能增進學生的實踐能力,生存能力。
當學生從燕泉山春游回來后,深感玩得不夠盡興,問其原因是燕泉山作為烏什縣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讓人有點失望。我馬上針對這一問題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一致認為需要繼續開發,我就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地理課上學過的旅游一節內容對這一景點進行重新設計規劃,讓它成為名符其實的烏什縣好景之一。學生接受挑戰后非常興奮,又是上網又是查文獻,還去走訪相關的專業人士。當同學們經過親身經歷,并從自身需要出發,設計出調查表格,從景點的設計、交通條件、對外的宣傳、環境的保護幾方面進行調查論證,各小組分工協作,最后寫出了一篇燕泉山旅游規劃的小論文。
抓住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地理學是一門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性質的綜合性學科,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就需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往往一個地理成績優秀的學生,他的各門功課都較好,一個地理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其它功課的成績也不盡人意。利用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來幫助學生在學習好地理課的同時帶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講到旅游時,教師經常會引用古人所寫的詩句,描寫西北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江南風光,同學們聽到這么多優美的詩句,不禁想到祖國博大的詩歌文化中有多少包含了地理知識呢?地理野外考察中,學生在測量河流的寬度時使用了目測法、步長法、繩索法不同的方法,但是有的同學說我還可以用其它的方法來測量河流的寬度,如使用數學課中的全等三角形來測量。在野外考察時還會與歷史、生物課中的內容相聯系,如新疆的歷史,或新疆的代表植被。在英語學習中也會涉及到相當多的地理知識,如時區、國家、氣候等,對好多英語老師而言,的確有點稀里糊涂,自己都搞不清楚,更別說去教會學生了,這些讓學生更加懂得掌握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同學們經過這樣的學習,知道了學科與學科之間還有密切的聯系,其他學科的學習需要地理知識,地理學習同樣還需要其它學科的支持,明白了知識不是孤立的,各學科間上有緊密聯系的。
總之,我覺得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學習應該是以探究性活動為主的學習,因為各種地理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系列直接經驗,有利于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更有利于學生從生活中選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單位:新疆阿克蘇市烏什縣國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