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與素質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性格和品質的完善,更加會影響他們的三觀,要想適應課改,教師必須在道德與法制方面加強落實,想法設法提高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
一、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就當前整個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與法制教育是極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們仍然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持續影響,這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對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早些時候的初中階段教學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名稱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課程長期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把它視為副科,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基本處于不聞不問的狀態,完全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師、學生和家長將其排除在了初中階段的教學之外,這樣就不用去討論這門學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問題了。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極具修養、品德高尚及具備良好法律素養的學生。因而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名稱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以《道德與法制》進行替代,使得教學的基本內容在課程名稱上就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同時,教師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對法制與道德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建立起更為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將道德和法制意識融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這也給當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從根本上將教學觀念予以轉變,并對教學的方式進行不斷的創新,借此來使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學習中來,使學生日后的生活和學習受到正面積極的影響,從而讓道德與法制教學的質量得以提高,進而將這一影響擴散開來,使得初中階段的所有學科的教學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的優化
1、活用教材,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大都是教師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式地進行講解,不易激發學生興趣。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要為學生“增效減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抽象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滲透至學生心靈深處,又要增加課堂趣味性,其教學難度的增加不言而喻。活用教材的案例移景移情地將教案中的刻板知識化為鮮活的生活案例,這也是一種轉變傳統枯燥無味的教學途徑的方法。例如,在教授《消費者的權益》時,教師可以首先詢問學生是否有想過當買到劣質商品后應該如何處理。問題一經提出,學生馬上集思廣益,開動腦筋思量較好的解決辦法,在征集了學生的答案后,教師可以活用教材中正確處理消費者與賣家糾紛的做法,告訴學生用正確合理的方式去解決此類問題。
2、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應該設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的學習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始終伴隨著情意活動的復雜認知過程,學習興趣作為情意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對認知活動起著始動、調節、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為道德與法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創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高潮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生生互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認知過程。一節課是否高效,與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是密切聯系的。著名教育專家于春祥老師說:“人是表達的動物,課堂因表達而精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也就是教學情景的創設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時代。設計教學情景問題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教材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制課的興趣與內在動力。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每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東西,同學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產生激情的火花,小組之間、個人之間形成知識的對抗。這個過程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都會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竭盡所能的增強道德與法制教學的實效性,對教學的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嘗試在教學中使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對于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學習需求,從而讓道德與法制教學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單位:遼寧省撫順市第五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