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我深深體會到要實現我們的教育思想,達到教育目的,必須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優化課堂教學,讓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點燃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熱情,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而做到主動參與、全程參與、全體參與、自主學習。
巧引妙導,讓童心蕩起音樂的漣漪: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唱《小企鵝》這首歌曲時,我先用一段非常可愛生動的錄像來導入新課,企鵝憨態可掬的樣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接著請學生上臺來模仿企鵝可愛的模樣。整節課學生的積極性都特別的高,學得輕松唱得高興。我認為教學內容還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1、新課導入妙趣橫生。一堂音樂課是否能吸引學生,是否能牽動學生的心,新課導入是關鍵。那么怎樣設計新課導入呢?我認為設計導入應力求新穎、有趣。
2、課堂教學巧結合。音樂課在新時代應該有新的注明,單純的學唱歌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把音樂與各個藝術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讓音樂課更富有文化內涵。因此在課堂中不拘束于教材,把音樂巧妙地與舞蹈、影視、美術、游戲等相結合,能釋放出更燦爛的光彩。如:我在音樂欣賞課上讓學生嘗試用顏色表達自己內心的音樂感受時,學生非常喜歡,他們認真傾聽,發揮想象,有的選擇用黃色表達歡快,用黑色和灰色表達悲傷,用紅色表達熱情,用藍色表達寧靜…我驚嘆孩子的感受力是那么敏銳而細膩。
3、延伸生活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音樂的美,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對敏感的耳朵,讓他們能感受到大自然、生活中的韻律,去創造更多的音樂。如:教學《音的高低》一課,我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找高、低音;教學《音樂家貝多芬》時,我讓學生去收集有關這位音樂偉人的資料,向學習鋼琴的孩子推薦彈奏他的作品等。這樣既是課堂所教知識的延伸,又讓學生懂得了知識就在身邊的道理。當然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教材讓學生觀看影視,欣賞音像作品、聽音樂會、參加社區音樂活動等形式拓寬視野,激發對音樂的喜愛。
重在實踐,讓人人擁有參與的機會:
課改不僅是改課本,也是改觀念,必經改變“授之以道”的傳統教學模式,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機械地獲取,儲存信息,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多為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條件與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與“習”的全過程。
1、面向全體,尊重個性,展開音樂實踐。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面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2、加強合作、樂于分享、開展自主學習。課改賦予音樂課嶄新的面貌,傳統的教學中,老師教,學生唱的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多元的教學方式。教師采用小組交流和學習伙伴討論等方式共同分享學習成果,加大課堂信息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觀察能力、創新思維。而教師則應根據教材和學段的特點有心地將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進行豐富多彩的演繹、欣賞、對比、領略各種不同的美,通過多聽、多練、演唱,達到審美能力的提高。
把握角色,讓課堂洋溢和諧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創設出一個民主和諧,有利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氛圍。做為一名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唱、敢跳、敢演,大膽創新,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更應是學生的益友,注意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善待學生。對于特長生或優秀生應給予贊賞與肯定,并讓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對于接受慢或是有缺陷的學生不能帶有絲毫的偏見與歧視,應耐心幫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消除心理障礙,給他們成功的機會,讓他們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與水平,在實踐工作中,大膽探索,不斷改革,才能跟上教改的步伐,才能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實現音樂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教育目標——用音樂塑造美好的心靈。(單位:遼寧省營口市理工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