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離不開計算;在課堂教學中,學習計算法則和運算定律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未來,擁有運算能力是學生今后學習各個領域知識的前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有利于他們能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適應未來工作、生活的需要。下面筆者粗淺地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培養學生運算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習的基礎,因此在運算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的運算興趣,讓學生樂學、善學。首先讓學生扎實掌握口算、筆算等運算方法、技能,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使學生在獲得技能的同時享受成功的喜悅。其次寓教于樂,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在強調運算方法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比如采用開火車的形式,來訓練口算;借用卡片、小黑板、多媒體等工具進行視算,聽算訓練;采用比一比,拼一拼,小組競爭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運算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多種形式的訓練,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對運算的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選擇合理運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學生在學習中能透徹的理解算理,熟練地掌握算法是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重要保證。算理與算法兩者之間是不可缺的關系,算理是對算法的解釋,是理解算法的基礎,算法是對算理的歸納總結,它們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學生在探究算理的過程中知道“為什么這樣算”, 利于學生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歸納概括的過程中明確“怎樣算”, 提煉運算方法,扎實掌握運算法則。在運算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類比、遷移等手段,感受算理,學會算法。如:《小數加減法》一課,為了讓學生有機會調動已有的認知經驗,經歷觀察、分析、探索的思維過程,解決小數點對齊的算理,用學生熟悉的“元角分”生活實例:老師到超市買兩樣東西,一個是 1.6元,另一個 2.14 元,請你幫老師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學生以前做過很多很多加減法題,無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兩個數字對齊。但在這里,因為學生都有購物的經驗,他們發現,如果把末位的 6和 4相加,就是用 6角加 4 分,那肯定不對了,只能是角與角相加,元與元相加,就是6角與1角相加,1元與2元相加,并讓學生列出算式,通過主動探索生成小數加法的算法——相同數位對齊。原來小數加減法的“小數點對齊”是為了確保“相同數位對齊”,而相同數位對齊實質就是“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直接相加減”。學生不僅找到了算法,還理解了算法背后的算理。像這樣,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總結算法,以理促法,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核心概念。
加強簡便運算訓練——加強簡算意識的培養。簡便運算是一種高級的混合運算,學好了簡便運算,不僅能夠提高運算能力、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學到的定義、定律、定理、性質、規律等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數學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與熟練掌握運算定律,引導學生對運算題盡行觀察、思考、判斷,決定能否使用簡便運算,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大膽嘗試,盡快找到運算的捷徑,以確保運算的正確、快速與運算方法的合理運用。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與必要性,增強學生自覺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掌握簡便運算方法。在小學數學里,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與分配律,是學生進行簡算的主要依據。學生簡算時依據算式、數據的不同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及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使計算的過程簡化、簡潔。當然,我們可讓學生熟記常用數據。計算中的常用數據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可以大大提高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125×8=1000。
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比較優化。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是新課標改革的一個亮點,算法多樣化有利于“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但算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學時我們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算法時,要注意分析這些算法的特點、局限性,適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對算法進行優化。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師生共同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是一項細致而長期的工作,必須做到經常化,有計劃、有步驟,在時間上要講求速度,在數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內容上要求靈活新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單位: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青石嘴鎮寄宿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