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學習是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提出的一個新課題。它指在教學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采取類似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應積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具體地說,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現行教材為基本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為學生設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論探究的成敗。在歷史教學中,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一是要最大限度的減少教師的講授;二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三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探究中創新;四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做到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解決問題中探究,在解決問題探究,在實踐中探究。
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探究。用啟發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調學生要有積極的能動的學習狀態,強調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創造。要通過方法和思維上的引導,讓學生就有關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判斷。一是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啟發方式。如在閱讀課文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導入框、標題和插圖等。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推斷和預測,從而培養學生想象力。二是應把握恰當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際問題不僅在于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后順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學生思考問題深度的把握,應就一些緊貼課文的中心句和和一些重點關鍵的語句提出種種疑問,并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從而大膽拓寬學生的思維層次。
用創設情景式激發學生探究思維。認知需求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創設人之需求環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學習背景中,從而誘發學生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如教學七年級下冊 12課大一統的漢朝時,就可以先用多媒體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漢武帝即位后遇到許多“煩惱”,政治上諸侯實力強大;經濟上鹽鐵經營權被諸侯把持,錢幣不統一;軍事上匈奴南下侵擾中原;思想文化上出現許多派別的學說。讓后讓學生討論:如果自己在面臨這些煩惱應如何對待?最后看課文,看課文中的漢武帝又是怎樣做的,從而誘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課文,取得較好的效果。
用激發興趣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一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目標,而教師則注意把握好學生自主性的“度”,避免學生過于自主而脫離教學中心。而是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一篇課文里,值得探究的內容是很多的,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三是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伙伴。在課堂教學上,可以探究同一內容的學生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凝聚力。
在作業設計中布置探究性作業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事探究活動,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體驗,不僅主動獲取知識或信息,應用知識或信息去解決問題,完成實際任務,而且學會探索、學會主動學習。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既有趣,有有挑戰性的作業,收到的效果要比單純做幾道題要好得多,探究性作業設計要與多聽、多說、多讀、多寫的單項訓練或綜合訓練結合進行,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有效培養。這也才能使歷史教學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開展探究式歷史教學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在開展探究式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辯證的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的關系,不僅強調學生應尊重教師,更強調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和尊重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點、感受和體驗;要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要正確處理好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的的關系,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要辯證的處理好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的關系,使學生的自主探究不脫離教學中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目的,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單位:新疆阿克蘇市烏什縣國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