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實驗材料準備是否充分,是上好科學實驗課的關鍵。我們的科學課要準備的材料有很多,幾乎每課都要準備四、五樣,多則十幾種,還有由于科學教師的短缺,每個教師的授課任務又都非常重,所以科學課實驗器材的準備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那如何有效的解決有結構的科學實驗材料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了解學生:通常這次國培學習我會在上一個單元課前這樣做:事先讓孩子們列出本單元比較完整的一張實驗器材清單,讓每個小組商量著作好相關的實驗準備,根據孩子們可能提供的實驗材料,教師做到心中有數。為此,在每堂探究課之前,讓每個小組商量著做好本節課的實驗準備,根據學生提供的實驗材料,我再為學生補充一些欠缺的材料。好幾次,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在了解和準備實驗材料的同時往往會在課前進行一些小實驗,不知不覺中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樣的科學課,就為他們的科學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多了強烈的體驗,多了高度的參與,真正做到不為教學而探究,而為探究而探究,實現了精彩高效的課堂探索。
放開學生:學生的創造性是無限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當我們敢于放手的同時我們就會由衷地發現學生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學生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令我不勝感慨:我在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課前了解到學生很樂于研究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于是在教師準備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帶來自己想要研究的物體,結果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富有意義的材料:有各種玩具船等“稀有”材料,有重重的各種飲料瓶,有胡蘿卜、蘋果、香蕉、馬鈴薯等不同沉浮的蔬菜、水果等。這些材料充滿了結構性,在印證重量、體積與沉浮的關系上具有意想不到的說服力,比我“精心”準備的材料要合理得多,也極大地“吊”起了他們探索的“胃口”!所以當我宣布請各小組自由找5樣東西由重到輕、由大到小排好順序,再猜測、實驗、比較、思考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是那么高昂,他們的發現又是那么新穎和科學,他們發現小碟子很重,卻不會沉,放滿水后又會沉下去了;他們還發現,牙簽有是時是沉,有時又浮了,具體要看牙簽有沒有浸透水,浸透了,就會沉。就這樣,當我們在開放材料的同時,我們也開放了孩子們的“大腦”!同樣,對教科書上現成的實驗結論和方法我們也可來個開放式思考:“沉浮”單元中一個活動采用了擠壓瓶子讓“潛水艇”沉到瓶底,學生探索時覺得擠壓太困難,太麻煩,繼而想出了只要倒轉瓶子,讓筆帽內充滿水,它自然下沉,而下沉的原理與壓縮空氣后讓水進入有異曲同工之妙。
激發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探究動力源自于他們對探究活動的興趣,一些新鮮的、未知的、好玩好看的、滿足探究欲望的事物往往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為此,我們要適時適地培養學生自主收集實驗材料的意識,讓更多的實驗成員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探究活動充滿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然要讓學生有濃厚的探究興趣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產生的,而是在逐步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內化而成的。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材料》時,我讓學生課前準備活動材料以便上課時使用,上課時學生帶來了用放大鏡觀察的材料。瞧,同學們多認真,觀察完自己準備的材料后,互相交換材料進行觀察,還不斷交流自己的想法,看得出來他們非常喜歡觀察。
科學分工:當實驗材料多,需要小組合作時,收集實驗材料就要進行合理分工。我的具體做法是:
(1)先分好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喜好,自由搭配學習小組成員,一旦組成就要分工合作,選好學習小組的組長;
(2)分小組商討下節課實驗探究內容,預習時間我一般安排在每堂課下課前的幾分鐘,然后討論好要帶的材料,并全班進行交流匯報,以便備齊實驗材料;
(3)由組長負責統一分配,落實到每個人帶什么實驗材料,缺一不可。如果到時哪一小組的某一個人忘了帶實驗材料,則整組將無法展開實驗,他將受到組員的譴責,這樣通過合理分工,互相監督,人人都能及時準備好學習材料。
總之,實驗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