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教師的責任也越來越大,社會各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還是單靠“一張嘴”“一支筆”最終會被淘汰。所以,教師只有樹立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努力成為科研型的教學專家,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才能有實力去參與崗位競爭。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實際小學藏文課堂教學中,還出現了一些誤區,部分教師一味追求新課程改革而忽視了教學的本質。
藏文教學存在誤區:目前,雖然藏文教學在我們藏區學校達到了普及的程度,已步入了正常軌道。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將面臨著與內地差異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長期以來,我們少數民族基礎教育教學觀念陳舊,發展滯后,尤其是教師在“一根粉筆、一本書、一份教案、一塊黑板”的簡易教學形式下授課,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義務教育普及率低,是少數民族教育的一大難題,究其原因,語言方面的障礙是一個重要因素。誠然,藏語言作為一個民族的語言體系,雖然具有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和傳播信息的功能,然而單一使用于教學環節中卻具有它的局限性,那勢必會造成有些概念表達模糊不清,思路混亂,使學生滋長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最終導致小學入學率偏低,生源流失嚴重。
提升藏文的教學方法:首先,要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開放式小學藏文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藏文教學方式都是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通過將課本上的知識和教案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然后就讓學生自己進行理解和聯系實際,這樣的課堂環境壓抑,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創造出一個開放的、愉快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設起溝通的橋梁。教師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在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是當前我國教育的重要目的。
其次,要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有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學習藏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饒有興趣地去讀書、去學習。尤其是對于藏語文這門基礎學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保證,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重視學生的習慣培養,并及時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生們坐姿都能夠做到頭正、肩開、足安;遇到問題,學生主動去查找工具書,爭取自己解決;上課認真聽講并做筆記等。當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培養良好的習慣,家庭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相結合,老師和家長必須多溝通,使學生好的行為在課堂內外可以一以貫之,不好的行為可以利用家庭和學校雙重的作用,加以克服。
最后,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新知識需要自己的自主創造,而對于教師而言,教學工作也是一個創造工作。為此教師必須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突破陳舊教學方式的束縛,運用多種教學發法,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來發展學生思維力。許多老師上課只備內容,不備方法,認為方法無關緊要,因此我們看到了不少教師不管教材怎么改變,課文的選擇如何變化,教學方式永遠是“填鴨式”的“滿堂灌”,將學生看做收納知識的容器,這種輕視教學方法的觀點和做法,必然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拘謹呆板,缺乏生氣和活力。藏文課不同于其它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種既生動形象又充滿人文關懷與豐富情感的學科,在運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上更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藏文課堂得天獨厚的課程特點優勢,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上好藏文課?,F代神經學實驗證明,若是以同一頻率反復刺激神經元,它的反應就很快消失,而稍微改變頻率,它的反應又可以上來。這表明,單調的重復,容易引起大腦神經元的疲勞,而只要改變一下方式,就能引起人新的興趣。若教學長期保持一個定格、一個模式,學生的學習勁頭與新鮮感將會蕩然無存,會產生“老是這一套”的厭煩心理,那么教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就不能形成。
總之,藏文課堂教學的優化需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做起,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也只有這樣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以優化課堂教學為核心,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探索出一條能體現素質教育的教改之路,為祖國的建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單位: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扎朵鎮中心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