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美國教育家華特曾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彼嬖V我們,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語言實踐課,其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回歸于生活。在語文教學當中,要最大限度地創造真實的生活情境,使教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生個人積極參與和帶著興趣去學習。作為語文教師,就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例如《燕子》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方式展示出一幅和風拂面、桃紅柳綠的春景圖以及如音符般優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歡快的啼鳴,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白底黑字的漢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與春的圖景。這個畫面演示的整個過程就是課文所要講述的內容,學生在優美的畫面和音樂中沉醉,心靈與“春天”碰撞,自然也就理解了要學習的內容,而且會印象深刻,自己還會對課文內容有更多的想象,這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與語文情操。又如教學《司馬光》時,我創設了“一名小孩不慎從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時你就在現場,將怎樣施救?”這一情景,讓學生出謀策劃。此時,學生就會與司馬光的處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對作品中司馬光的機智的感悟也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模擬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對于一些有對話的文章,我們讓可以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授《精彩極了,糟糕透了》時,關于爸爸、媽媽對巴迪的評價,我采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扮演爸爸、媽媽,在學生演完后,教師提問學生:“為什么對于同一詩,作者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然后教師采訪扮演母親角色的學生,追問學生:“你當時心里會怎樣想?為什么巴迪寫得不好,還會表揚他?”接著教授采訪扮演父親角色的學生,追問學生:“你當時心里會怎樣想?為什么堅決不退讓?”這些問題,讓學生入情入境來揣摩父母的評價背后的良苦用心。學生的角色過渡十分快,馬上就進入角色中,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梢?,讓學生扮演角色,進入情境,設身處地的去體驗,使課堂學習變成了“動腦、動口、動情”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生溝通與交流的意識。
親近自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讓學生獲得親身的體驗,就必須讓學生親近自然,了解自然,融于自然。讓學生親近自然,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親近自然對于農村小學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所在的學校后面就是小山。在我教授《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時,我就帶著全班同學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去真正的觸摸春天,感受春天。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飛的故事。作者以別于常人的細膩的眼光捕捉到了一個盲女的一個小小的動作,用自已細膩的內心描寫,去評價安靜的一舉一動,帶給了我們對生命的哲思。但生命的真諦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是人類思考的永恒的主題。小學生年齡小,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理解,所以我怕讓學生親近自然,觀察春天里各種動植物的變化,來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都來自于生活,教學時,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準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語文材料,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并真正受到啟迪。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單位: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