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是“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參與的環節更多了,合作學習的意識更強了,課堂氛圍更活躍了,這種表象似乎讓語文教師看到了成功的喜悅。但是,隨著近幾年的實踐,我發現如何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擺在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
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性的基礎。傾聽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修養。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看似轟轟烈烈,但是也有不少學生是“聽而不聞”或“假裝聆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凡事自己知道的知識,都要搶著表現,想得到別人的認可,課堂中打斷老師講話、搶斷同學發言的現象屢屢發生,勢必影響了其他學生聽課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開發智力,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孩子從出生開始到懂事,都是借助了傾聽,傾聽是他們了解周圍事物的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傾聽更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只有真正學會傾聽,才能實實在在順順利利地將語文學習進行到底,尤其是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更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具體可以從幾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傾聽習慣的培養。曾記得有人說過,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而一個壞習慣的養成只需三天。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把傾聽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種好的習慣,在教學中通過趣味性、游戲性、比賽性等方式進行培養,通過傾聽,讓學生用心經過大腦思考,從而和老師形成互動,高效地接受知識。二是注重傾聽方法的積累。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會學生傾聽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低段的教師,應多通過傳話游戲、聽老師講故事、復述故事、聽兒歌等方式,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并且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有選擇性地傾聽、專注傾聽的能力。通過傾聽,加深思考,不斷積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鍛煉愛說的能力,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性的條件。《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生要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而人際交往與溝通,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說話。通過說話交流,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加以引導。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天花亂墜,而學生只是瞪著大眼睛望著黑板不思考,不發言,這樣的課堂很安靜,其實學生早已是心猿意馬,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了交流和溝通,這樣的課堂怎么會有效果呢?不管你是否愛學語文,語文多在生活中處處體現。而檢驗語文學得好與不好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口頭表達。學生能否敢于大膽、流利地口頭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能否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這都是“說”這個環節鍛煉的結果。
從事低段語文教學的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培養多說的欲望。語文課堂中,要多創設情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有話可說,變“要我說”為“我要說”,讓他們有一種“不吐不快、先吐為快”的感覺。教師通過提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講故事等,讓學生人人敢于張口,敢于表達。形成多說的機制。一個好的機制,能夠使某項活動得到持久的堅持。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課堂高效表達的機制上多下功夫。俗話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教師應充分運用激勵機制、鼓勵機制,讓學生在機制的促使下愛說、善說、說得好。
培養閱讀的習慣,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性的關鍵。閱讀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閱讀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接觸了那些最經典的文學名篇,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獲取了生活中大量的語文信息。不會閱讀的人,難以走進語文這塊神奇的天地;不會閱讀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會捕捉大量的生活信息。所以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非常關鍵,這將對他們今后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中,應在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領讀、學生的粗讀、細讀、精讀等各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和成就。
總之,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實效性體現,給語文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研究的領域。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理論,用新的理論指導教學,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才能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單位: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青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