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成績,怎樣使課堂教學有效則是新課改后長期實踐、研究的一個永恒主題。所謂\"有效\",不是看教師是否教得認真或是否講完課時教學內容,而是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看學生有沒有真正學懂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而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構建有效的課堂氛圍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效果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使課堂生動活潑,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寬松環境中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從中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到經歷學習過程的樂趣,以及成功的滿足。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對小學生學習數學來說,確實是這樣。利用直觀、形象具體的實物演示并結合老師的講解,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情境,不僅能使枯燥的知識產生美感,而且能夠提供豐富、生動的畫面。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記憶過程中手腦并用的重要性。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運用實物、學具等擺一擺、移一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增強感性認識,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教師要有更高的素質水平——新課程強調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引導教師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使教師從傳統的讓學生被動學習轉變為更多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為學生設計廣泛參與的平臺,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為了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逐漸做到從對學的關注轉向對人的關注,從對結果的關注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從對獨白的關注轉向對教學對話的關注,正如一句古訓所說:“傾聽學生的意見與心聲,就像你希望學生傾聽你的意見與心聲那樣”。在現行的以班級教學為主的組織形式下,教師要積極采取分層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施教等形式,既重視面向全體,又重視因材施教。對教師而言,僅僅掌握零碎的教學技能已難以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將具體的方法、技巧上升為策略。課堂教學要追求高效,必須要使學生會學。要使學生會學,必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預習、聽課、復習等一般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觀察 、思維、記憶等智力的方法;掌握各種學科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講明學法——學生嘗試'',''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師生回顧——總結學法''等具體方法進行學法指導。教師還應制定出一冊書的學法指導要點和單元(章節 )學法指導計劃,并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作為一項教學目標貫穿在教學過程始終。教師要從師生和教學內容以及課型的實際出發,合理靈活地選擇教學方式,提倡啟發式、參與式、案例式等多種方法 的最佳組合,做到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主張''教有新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適合的就是好方式、好方法;不適合的,再好的方法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活動化教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要使學生樂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學就是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只有當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其中,親身經歷知識的生成和發展,他們才能主動地發展知識,有效的建構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優化教學過程,把課堂營造成學生的數學活動場景,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設計成一定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在活動中發展創新。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走向生活”是課改后教學所遵循的一條明顯主線,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讓學生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有主動駕御教材的意識,要把兒童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創設各種能使學生產生興趣、深刻感知和體驗的現實情境,提供了有利于學生進行操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總之,教師的教學水平,首先在于提出能吸引學生,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其次在于充分估計學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師應如何適時點撥引導。有時學生不舉手,不等于他們沒有思考問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情來分析他們是否遇到了困難,然后因人制宜,在關鍵處以點撥,使之有所悟。如無十分必要,不要打破學生的正常思考。讓他們積極有效地探索、解決新的問題,獲取新的認識。(單位:青海省果洛州甘德縣上貢麻鄉中心寄宿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