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代會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同時,十九大也發出了精準脫貧攻堅戰的總號令,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做出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自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以來,鄉村教育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更為完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更加健全,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更加合理,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更加規范等。社會和政府更加關注的是鄉村教育對比城市教育缺的是什么,所以扶貧工作更多的是落實在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布局調整,教育資源配置,留守兒童的幫扶等方面,努力讓每個農村孩子都能享有城市學生一樣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盡管鄉村教育確實各方面有所改善,但是當前形勢任然嚴峻。筆者認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中的“公平”不僅是形式上的公平,更應該是實質上的公平。在當今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中國,我國教育也正在進入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的新階段。但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的發展,是否應該照搬城市教育發展的模式呢?筆者認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應考慮鄉村環境的獨特性,充分發揮鄉村環境的優越性,創建不同于城市教育的鄉村教育發展新模式,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借鑒城市教育發展模式好的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樹人,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需要培養不同思維模式,富有個性且多樣的人。誠然,只有在不同的文化環境才能培養這樣的人。所以,扶貧工作應重點放在鄉村文化的重建上。
費孝通先生曾用“鄉土中國”這四個字對我國社會的性質作出了精辟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農村,農民,農業仍然在我國的社會結構中占據主體地位。“鄉村”依然是無數青少年成長的地方。那么鄉村文化與鄉村教育的關系也不言而喻,可以把鄉村文化比作鄉村教育這棵大樹的根,大樹的枝繁葉茂離不開樹根的滋養。 鄉村文化當中蘊藏著豐厚的教育內涵,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當中所積淀下來的。鄉村里的老奶奶坐在家門前的大樹下,跟孩孫講述著一個個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民間故事,俗語說“話糙理不糙”,表達雖然不那么文藝,但道理確是真真切切。可以讓人聯想到鄉村自然風光的愜意、鄉村人民的淳樸、田間農民的勤勞和街坊鄰居的善良,而這些都是值得鄉村少年繼承和發揚的優秀的文化要素。當我們把這些豐富的文化要素提煉出來融入到鄉村教育中去,讓他們學會對自然的熱愛、對勞動的尊重、對朋友親人的關心、對家鄉的自豪,這些不正是教育所追求的嗎?
但鄉村文化也存在自身的弊端。鄉村文化中對教育理念的一個突出詬病是“務農”和“離農”思想。家長教育孩子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要做農民。不好好念書也行,那就別浪費錢了,以后做農民,至少還可以幫家里分擔點壓力。但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新型農村教育發展是基于城鄉教育一體化背景下,基于鄉村環境的獨特性,改變傳統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現代人。農村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讓所有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上和現代性靠攏,跟上現代化步伐,最終成為具有現代化生活方式和理念的現代人。然而“務農”、“離農”思想仍在鄉很多村地區盛行,嚴重阻礙現代人的培養。孩子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鄉村家庭教育如能走出該種詬病思想,對鄉村孩子教育無疑是最大的福音。此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文化邊緣性問題日益突出,所以才有“鄉村文化重建”一說。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鄉村文化受到城鎮文化的嚴重排擠,“功利性”和“獲得性”的文化價值觀席卷鄉村地區,人們一味地熱衷城市文化,貶低農村文化,農村居民不知道如何使用電腦,會成為被嘲笑的點,城市居民不知道如何鋤草,被認為是高大上。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也都缺乏鄉村文化自信。淳樸厚實的鄉村文化遭遇邊緣化危機,扶貧項目可以施以援手。學者們指出,可以動用扶貧資金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效果,傳播鄉村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分析鄉村文化中的弊端并引導鄉村居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升鄉村文化的地位,強調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平等性。其次,建設鄉村基層文化場所(如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農民文化戶等),建設鄉村圖書館,針對鄉村文化的不足,提升鄉村居民的人口素質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扶貧開發戰略如能加強對鄉村文化的重建,對提高我國居民整體素質,改善鄉村教育情況,實現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重要意義。雖然該建設不能一日而就,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一個時間節點一個時間節點往前推進,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總能看到質變的效果。習近平指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是中國所有文化的自信,當然也包括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的成功重建也必然形成一個新的鄉村環境,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培養富有有不同文化背景且能跟上現代化的鄉村現代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而努力。(單位: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明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