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教師苦,學生累”,但事實證明這種“苦”是毫無意義的。隨著學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很快提到日程上來。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2007年以來,我校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學案。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有機會用學案來體驗我的教書人生,豐富了我對學案教學的理解。
3+1五步六環,“3”即“預習案”“探究案”和“鞏固案”。“1”即一個評價。五步即“導”“學”“評”“點”“練”。六環即引言、預習、探究、鞏固、收獲、作業。其中“3+1”是根本,五步六環是對“3+1”的補充。下面,我著重從“3+1”這一角度來談下我的體會。
一、預習案,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從高一開始,我就利用課前的五分鐘進行“課前積累”活動。根據學習進度設置不同專題:①古詩詞鑒賞:將形象、意象、情感、主旨、語言、表達技巧等術語,分項交給學生,讓他們預習、歸納,并在課前展示;②語言文字應用:精選課標要求的必背篇目“64篇”古詩文中的詩句、成語、語病等類型題,組成課前測試小卷,強化基礎知識積累;③作文:有文采、新穎、鮮活的作文得益于廣泛的課外閱讀。借助課前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美文,搜索時政熱點,用各種方式積累作文素材。
二、探究案,為學生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結合文本,依據課標,設計合乎學生實際的問題。我著力在探究案的設計上注意以下幾點:①目標具體明確;②精選教學內容;③突出學生主體地位;④著重技巧方法指導;⑤注重能力遷移訓練。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案要體現例子的價值,要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習不是對知識進行面面俱到的講解,教師應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精于講述,注意教學的實效性,還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善于自己解決問題。學案,就是要是“先學后教”,并將這一原則落實到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在此基礎上,再經過課堂上同學間的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有所提升。
三、鞏固案,為學生設置有層次的鞏固練習。高中語文課程堅持共同基礎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兼顧學生個體差異,不能把學案設計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安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訓練題,在習題呈現梯度的前提下,因材施教。
四、在實踐中不斷省察。學案教學雖有很多益處,但是是否適合所有學科和所有課型,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拿語文課來說,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如果按照學案那種程式化模式去學習,就會失去語文課原有的味道,如果千篇一律地預習案、探究案、鞏固案地演練下去,就會儼然成為完成一道道習題的習題課,這樣,就違背了對美文的閱讀和鑒賞的規律,這是和語文課的本質特點極不相符的。
五、在前行中揚長避短。學案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有優點,也有不足,那么如何有效的發揮語文學案應有的作用呢?1.突出重點,抓住難點,避免課堂教學程式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語文素養源于大量的經典閱讀。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引導學生掌握各種不同文體、文章閱讀的方法。從文本出發,依托學案,教學生運用比較、歸納、演繹、綜合的方法,并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學案不必每課時都有,應以每一篇文章為單位,避免割裂文本內容。2.改進評價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學案教學的特點在于課堂不僅有三案,更要有評價機制。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僅要滿足于學案預設問題的解決,更要關注學生發現了多少新問題。要有檢驗學案成效的方式,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生生互評、教師評價、檢測評價等。同時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質疑問難,以此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激起學生創新的意識。3.加強學情分析,杜絕一概而論: 學生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學習興趣和要求,因此教師在編制學案時就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可以通過選做題的方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選擇性的完成。學案的問題設置要有梯度即使工作量會增加許多,但課堂的效果一定會很明顯的,讓這樣的課堂適應不同的學生,讓課堂真正有效。
教學參考書畢竟是別人的勞動,只有自己的勞動所得才是帶著生活露水的鮮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學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因為,教育事業是創造性的事業。學案教學正是實現自我教學個性的依托,捕捉教育契機,教出真我風采,實現自我價值,讓我們真正將高中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單位:吉林省延邊州龍井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