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是農業種植的命脈,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農村經濟、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我國在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但是我國的農業基礎還很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許多地方還是靠天吃飯,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根據水利的研究報告,全國仍有不少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條件,現有灌區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農田灌溉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薄弱,將會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農田水利建設滯后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用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制約現代農業建設;農村水利設施發展落后,管理體制機制不順,制約水利的整體發展。面對這些問題,不得不讓我們對目前農田水利建設進行重新思考。因此,加大以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僅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一是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的農田水利工程多數修建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長期使用限制存在著老化失修的問題。這些年來,很多地方的農田水利都是在吃老本。據水利、農業部門有關資料,目前全國8 億多畝有效灌溉面積中,存在著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設備報廢等現狀。過于粗放和陳舊的渠道系統讓我國農村渠道灌溉利用率只有40%左右。我國水利部也正視了我國農田水利工程長期“欠賬”的問題。年久失修的農村水利設施無法發揮抗旱保苗的積極作用,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一些農作物也因為缺水而無法及時播種。毋庸置疑,自然因素的確是導致我國農業旱澇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然而,農業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快、破壞程度越來越大、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就說明了人為因素可能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認真審視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找到解決辦法,顯得異常必要和緊迫。
農田水利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由于農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改革開放前,且以農戶投勞為主,受當時的技術、資金影響,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率低,且經幾十年的使用,老化失修嚴重。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是一個普遍現象,主要表現為工程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縮,泵站排澇能力日益衰減等。管護機制不健全,管護主體缺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鄉鎮、村集體統籌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數由集體管理的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就流于形式,存在責任不明、無人管理的現象。加上管理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管理水平較低,難以支撐工程的正常運轉。近年來雖然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力度,興建了許多農田水利工程,并進行了已建成工程的改革,但仍未形成有效的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機制。一些工程建成后沒有明確責任制,造成只建不用、只用不管、管用脫節,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工程既無人用也無人管,有的公益性工程不但沒人管,而且被嚴重破壞。我國目前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二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地位。我國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治水史。盡管我國耕地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持續減少,但灌溉面積總體上穩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改革開放后,一方面,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過去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和水利科學研究等方面積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釋放,徹底扭轉了中國糧食長期嚴重短缺的局面。 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改革與建設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村市場,才能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產于灌溉耕地,加快現有灌區的持續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由于農業用水總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此外,高效現代農業對灌溉保證率、灌水方法與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灌溉的依賴性更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必須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三是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新思考。農田水利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保持與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并適度超前。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裝備農村水利,用科學的方法和現代的觀念指導農村水利,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性的支撐保障,加快傳統農村水利向現代農村水利的轉變,實現農村水利的新飛躍。當前,農村水利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但農村水利始終承擔著支撐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任,只要我們正視困難,多調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實的對策,就一定能夠推進農村水利基本建設持續向前發展。正是認識到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我們要將國家的各項農田水利建設措施落實到位,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采取以中央、省兩級政府為主導,縣鄉財政適當配套的方式,著重解決好與當前農業經濟發展、農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供給問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村莊社區內的農民,他們是主要的受益群體,因此,農田水利建設要充分考慮如何調動起農民這個主體的積極性。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是增加投入、有效管理、提高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
農田水利站是縣級行政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實行條塊結合、雙重領導,主要職能是負責本鄉鎮行政區域內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澇,水資源管理。鄉鎮水利站人員事業經費應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計劃,并通過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再下撥到鄉鎮水利站。鄉鎮水利站要向制定規劃、監督建設、經營管理轉變,加大水利技術示范和推廣力度,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水平,盡快實現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分離、綜合性服務和專業性服務相結合、科技性服務和指導性服務相協調,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單位:新疆阿克蘇市庫木巴什鄉水利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