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去,特別是要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作用。可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又非常廣泛,包羅萬象,歷史教學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我個人認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抓好,必須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要加強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必須在歷史教學中著重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我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道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我國歷史文明帶著她自己獨特的風格傳承至今,帶領著我國人民創造出更多輝煌的成績。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幾千年之久,各個時代都有她的輝煌,一個國家的公民對本國歷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發他的愛國之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只有對我國悠久歷史傳統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產生對祖國燦爛傳統文化的崇敬之情,進而產生對創造國家燦爛而悠久的文明和現代經濟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熱愛尊敬之情。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可謂是人才輩出,在創造物質財富對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還創造了不朽的博大精神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傳統美德。通過我們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大量豐富的歷史知識,教育學生在我國優秀的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自己的情操,進行體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二是對學生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展望我國歷史,始終把祖國的統一作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上雖然有過諸侯林立,有過三國鼎立,但統一是大趨勢,是長期的,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統一的約占三分之二的時間,而且愈到后期統一的時間越長,從中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對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國家的統一更有利于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中國近代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史。“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國青少年一代應該知道并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歷史,勿忘國恥,應十分珍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一定要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現在香港、澳門已回歸,但臺灣問題尚未解決。完成祖國的統一,將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圖謀必將受到我國政府和全體我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但目前臺灣局勢讓人擔心,但我們要相信,祖國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是不可抗拒的,我們中學生將來要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是對學生進行改革開放的教育。我們應該用冷靜的思維、理智的行動,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其實改革開放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早在唐朝就已經有了,唐朝之所以能取得偉大的成就,我認為有一點是離不開的,那就是開放的對外政策,不管是陸路的“絲綢之路”,還是海路的“黃金航道”都給唐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相反,由于清朝的閉關鎖國,造成落后。正如我們現代化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所說,“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到清朝后期出現了被列強瓜分的局面。但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不久,由于搞了頻繁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十年動亂,使我們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距離拉得更大了,這時愛國主義又變成了閉關自守,好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撥亂反正,有我們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我們中國的這艘巨輪的總舵手鄧小平同志帶領全國上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我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的大發展,更有我們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江澤民、胡錦濤。從每個家庭的變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實踐證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通過這些講授,加深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四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和繼承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很難想象一個對家鄉沒有感情的人會對自己祖國深厚的情感,正如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人如何去愛別人的孩子一樣,熱愛祖國和熱愛家鄉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我們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鄉,崇尚科學和文化,艱苦樸素是我們客家人的優良品質,我們應繼承和發揚。光講授內容讓學生死板地接受教育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還應結合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才是穩妥之策。開展豐富的課余活動。如開展“愛我中華”主題故事會,“贊頌民族英雄”的主題演講比賽,以古代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知識搶答競賽會”等等,這些活動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是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受學生的歡迎,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愉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開設專題講座,如每年的“五·四”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舉行全校性的歷史講座,適當讓有興趣的同學參與發言。“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百聞不如一見”,找準適當的機會,結合實際,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直觀教育,如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參觀葉劍英紀念館等,讓學生在現場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同時亦可請烈士的后代,或仍健在英雄來校進行專場報告會,談切身的體會和現身說法。歷史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重要手段。愛國主義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抽象的概念,她每時每刻都有實實際際的現實中具體地反映出來,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但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現。我們歷史老師要使學生認識過去、現在和將來,愛國主義都是中華民族的主旋律,她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單位:福州省漳州市浦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