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新的幼兒教學《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怎樣將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與生活教育環節更好地生成與融合,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快樂學習,一直是我們思考的課題。我園借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幼兒發展為本,以生活教育為中心,充分利用我們身邊的本土資源,努力創設和利用生活化的教育環境和素材,在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活化活動中,開展富有創造、創新價值的藝術實踐活動,為幼兒打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其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一是幼兒教師要立足生活,引發創作興趣。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我們將幼兒園教育活動與生活中生成的具有教育價值內容相融合,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快樂學習,我們根據孩子愛玩、好動、對生活中的事物有著與生俱來興趣的特點,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美術活動,激發孩子對美的追求。美麗的霞浦山有粘土、海有海泥,孩子玩而不膩,是取之不盡的本土教育資源,它易于塑造,深得孩子的喜歡,在活動中孩子自然的通過捏、搓、團、壓、盤的方法自由塑造,滿足孩子的隨心所欲,活動過程充滿自主和愉悅,玩泥能帶給孩子快樂,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盡情的在泥巴里展現自我,表達自己,教師的表揚、鼓勵使孩子充滿了創作欲望。在美工區里,我們將孩子們收集到各種海泥經過處理投放到了美工創意坊里,他們穿上罩衫,卷起袖子躍躍欲試。
二是幼兒教師要親近生活,豐富審美感受。生活就是一本童話大書,她給我們帶來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為了支持孩子對美的追求,以滿足孩子的隨心所欲,激發孩子創作的熱情,我們和孩子一起收集生活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支持孩子自主地收集各種各樣可以借形塑造的材料如球、各種各樣的瓶子等等,通過欣賞、借物塑形,孩子對泥塑活動增強了信心,作品又有了提升,開始關注生活中藝術作品,對泥塑創作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懂得運用捏、搓、團、壓、盤、等方法制作出許多的作品,如杯子、魚、人、花瓶等等,從最初的平面的造型轉向立體的造型發展,作品栩栩如生,在創作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對泥塑創作活動有了更高的要求,對美的追求更加強烈,紛紛提出裝飾作品的要求。
以生活為主體的美術活動使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成為活動的主人,對美的理解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材料的使用還存在麻木堆砌,原本漂亮的作品,因為裝飾材料的不斷添加,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于是,我們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看展覽,欣賞名家作品。讓幼兒再次感受作品的色彩、形狀、造型、裝飾內容等方面的美。通過欣賞使孩子對美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從而提高孩子審美能力。我們創設名家作品坊,有泥人張的作品也有浚縣的泥咕咕以及展示其他班級孩子的作品,以及生活中富藝術感的杯、瓶作品,創設藝術情景,營造藝術氛圍,通過觀看視頻、超市走進生活觀賞玻璃、陶瓷器皿等形式,在欣賞作品中提升孩子的審美情趣,豐富孩子感性經驗,激發創作想象。
三是幼兒教師要多元材料,拓展想象創造。作品展無疑為孩子的創作興趣起到推動作用,家長的參與使孩子能夠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中的美,為了滿足和順應孩子的需求,讓材料引發幼兒更多的創作行為,如:海里的貝殼、海螺;山上的花草,樹枝;生活中的扣子、吸管、小叉、小調羹、廢舊材料等可以作為裝飾的材料,同時曾設了彩繪區。家長一對一指的作品賞析指導也提升了孩子對生活中的造型美、色彩美等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他們收集到的材料更加豐富、多元。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積累的許多經驗,通過欣賞,孩子對生活中的事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意識的關注生活中美的事物,使孩子有了更為迫切的表現美的愿望,所以孩子在參與材料收集過程中目的性更強,多元材料的投放給予孩子最大的滿足和支持,也助推了孩子的想象創造,豐富了創造素材。
孩子生來就具有愛玩、好動的特點,對生活中事物充滿著好奇、探索、實踐的特點,泥巴具有容易塑形,滿足孩子的隨心所欲,所以孩子非常喜歡,活動中我們通過感受體驗,引發孩子創作興趣,使孩子感受到泥的可塑性的特性,在自由探索階段,孩子的創作是隨性的,雖然孩子的作品受到超輕泥的影響,但是泥巴的可塑性增強了孩子創作的信心。同時,我們通過欣賞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通過借形想象,減少了孩子塑形的難度,再一次為孩子的創作活動樹立了信心,孩子開始思考如何表現作品的美,甚至會提出通過裝飾使作品更具有美感, 使孩子的創作從稚拙向有形、從有形向藝術造型轉變。生活化的活動正真讓孩子從模仿、禁錮、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通過情景創設、欣賞和生活經驗的支持,使孩子對于美有了更深理解的追求。在材料準備上新增加了孩子們收集來各種材料,有海里的、山上的、生活中的材料,根據孩子的需要分步驟、有層次的投放,助推孩子的想象創造。
生活真正賦予孩子創作的靈感,孩子的創造思維也在一次次的活動中逐步發展起來,正是印了藝術源于生活。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為了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開展活動。自主、開放的美術活動立足孩子的經驗;通過借物塑形來體現泥塑的造型美、線條美;多元的材料投放給孩子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為孩子的表現表達給予了有力的支持,使這些沒有生命的造型把幼兒的內在愿望、美好感受以及內心的情感體驗充分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創作欲望,有了“印第安人”、“貓頭鷹”、“美人魚”、“巴拉巴拉小魔仙”、“藝術花瓶”等經典作品,彩繪使孩子的作品更加富有美感,孩子的創作有的來自于生活、有的來自于童話故事,總之生活賦予了孩子想象、創造、表現、表達的源泉。【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幼兒園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KYJD16-60)的階段性成果】(單位: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一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