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是建國以來教育界歷次改革中最深刻的一次。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把重點放在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上。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對人才的標準和規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如何貫穿在教學中呢?下面我就這一點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一是我們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史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數學是一門源遠流長的科學,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有了數學知識的積累,如用繩記數等,最后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因此,介紹數學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過去、現在,展望數學的將來,發展數學,為人類作出貢獻。閱讀數學家故事,能激發我們學習先哲們的鉆研奉獻精神,繼承先人的科學成就,能培養我們的探索精神,訓練思維的嚴密、細致和敏捷,能鍛煉我們的數學運用能力,發揚敢于爭先的精神。
二是我們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實施素質教育。數學是實現的反映,很多數學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源于現實。如《幾何》第一冊前的引言提出四個問題,很有趣,也很現實,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面的解答,又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揭發數學源于現實的本質。數學來源于生活,產生于生產實踐,是生活中奇的濃縮,是實踐中妙的結晶。數學的運算,妙趣橫生。數學與生活,誰也離不開誰。一個星期接著一個星期,周而復始。而一個月的周歷表中,任意三橫三列排成正方形的9個數的和,總是等于中的哪個數的9倍。這些都揭發數學源于現實的本質,從而了解數學不是抽象的學科,而是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應用的。
三是我們教師可以結合世界觀實施素質教育數學本身是一門嚴密的科學,邏輯的科學,在其中可挖掘不少辯證法的實例。如在講正、負數的時候,可以滲透矛盾的思想;在講函數時,可以滲透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這樣一種哲學思想;在講方程時,可以滲透平衡的思想等。
四是我們教師可以通過滲透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素質。數學思想方法屬于策略性的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在量和形方面的本質的認識,以及達到研究或解決問題并使之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方式或程序。由于數學研究的是實現世界中的量和形,兩個不同的事物,如果是有相同的量和形,它們的數學形式就是相同的。因此,數學的形式比知識本身就體現了一般性的科學方法。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將來從事的生產活動已經不再是簡單、機械的勞動,將會有較高的智力成分,能使他們終身受益的不是形式的知識而是那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上兩方面說明了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時,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的重要性。當然,數學思想隨著學習的深入,要不斷升級。如在講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可以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學,這時就滲透了類比思想。還有方程思想、統計思想及待定系數法等思想均可通過知識的學習加以滲透 。
五是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素質。學數學最終是為了應用,為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數學素質最終體現于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注意能力的培養。如講一道例題時,可用多種方法,從而使學生從多側面理解數學知識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在親手制作中體會數學,繼而利用數學來設計創造,這是數學的升華。在獵奇中培養探索發現能力,在探妙中培養創造的靈感,在賞趣中培養熱愛數學的情感,在審美中培養創新的本領。
六是我們教師可以通過數學中的美學因素進行素質教育。數學和其它學科、藝術一樣,都有自己的美學特征,起著陶冶情操、完善思維品質的作用。正如音樂、美術一樣,數學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這樣用美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要我學”的傳統模式,從而轉到“我要學”的軌道上來。在開放的課外活動中,你要去品賞數學之“趣”,讓興趣伴隨自己學習、鉆研、探索的全過程。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有了充足的富余的時間。如果養成了自學的習慣,走進數學的奇妙世界,在生活、生產中尋找數學的妙用,有利于培養智力和能力。如果能夠大膽探“妙”,哪怕是“異想天開”,對于開發數學思維、培養想象能力來說,必然是收效顯著。
總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同時,從以上各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如果每一名教師都能在這方面下功夫,那我們民族素質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我們的下一代也就能夠得到全面發展、能夠成為下世紀的合格接班人。(單位:廣西岑溪市大業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