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要想盡可能地提升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必須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剖析美術作品的本質,進而發現美術的藝術所在,提高教學效率。在我個人看來,中學美術的教學品質取決于學生感受美和表達美的水平。一方面,美術是生活情景的表現,學生必須在生活中深入觀察、細細品味,才能對美術作品所描繪的內容加深認識,進而由表及里、逐層深入地進行分析與理解。另一方面,美術教學中除了對作品的觀察與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生活事物的刻畫與思想情感的表達,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對生活內容具有透徹的觀察,才能夠更好地通過美術作品將其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不斷增強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提升自主觀察意識。一切教學內容的開展和教學方法的實施都要從學生的個性和認知特點出發。對中學美術教學而言,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開始的時候,我并沒有直接向學生解釋什么是美術、美術有哪些形式等問題,而是向他們展示了一系列風格迥異的圖片,讓他們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哪些屬于美術的范疇,并表達自己對美術的理解。通過這項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顯著地調動起來,他們能夠深入地觀察、對比我個人所展示的圖片,并結合自己生活中觀察的內容,對美術形成一個自己的定義。在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調動學生的觀察興趣,引導其主動投入學習探索。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積極鼓勵,肯定他們的觀察能力,進而培養并提升其觀察意識。在現代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積極深入地進行觀察和探索,才能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教學內容。
傳授觀察技巧,增強學生們的觀察體驗。中學美術教學標準中強調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教師也在不斷地調整教學設置,幫助學生樹立觀察意識,增強他們的觀察興趣。但是,大部分的教學改進僅僅局限在豐富學生觀察的“量”上,卻忽視了觀察的“質”的提升。我個人認為,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除了要提升他們的觀察意識以外,還要傳授他們高效的觀察技巧,以增強其觀察體驗。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觀察方法:整體觀察法、聯系觀察法和對比觀察法。以對關于山河風景方面作品的觀察為例,要將局部放大到整體環境中去觀察,弄清構圖的具體結構和由來,而不是孤立地觀察局部的細節,使整體的畫面變得支離破碎。如巨作江山如此多嬌,畫中近景多是青綠山川和蒼松翠石,遠景是白雪皚皚的風光,中景是連接南北的原野,而長江和黃河則貫穿整個畫面,再配以一輪紅日,儼然將祖國的美好風光和欣欣向榮的景象展現出來。由此可見,觀察技巧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美術作品的內涵。
巧設教學任務,豐富觀察實踐。美術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指有目標、有計劃地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或周邊事物的感知,深入探索并正確理解被觀察事物的內在本質。美術教學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需要學生自行創作。針對這些內容,我個人經常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使其能更好地將內容表達出來。教學中,我經常滲透身邊的事物,讓學生們從熟悉的景物入手,細致觀察發現平時被忽略的細節,如每天身處的校園,我就會提前讓學生對自己生活和學習的校園進行深入而細致的觀察,然后描繪自己心中美麗的校園。有些學生描繪了早晨樹林里背書的場景,有些學生描繪了噴泉中魚兒游泳嬉戲的畫面,還有些學生描繪了教師課堂講解、學生認真聽課的情景。雖然學生美術作品的表達內容并不相同,但這些都經過了學生自身的仔細觀察,都是生活細節的體現。中學生的自制力和主動性都還不足,教師需要通過教學任務的設置,增強他們的觀察能力,豐富其觀察實踐。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強化認知審美。中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其本質在于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審美,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生活中到處都有豐富多彩的可觀察對象,僅靠美術教材內容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積極挖掘事物的特質,強化自身的認知和審美。學生要意識到觀察能力的培養對自身審美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學生要具備一種觀察意識,對周圍的事物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觀察。我個人認為,可以選擇某一事物或場景作為長期觀察的對象,不斷地觀察、分析其變化之處,積累觀察的經驗。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與教學相關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積極地觀察與思考,探索作品的本質內容。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旋律,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策略,注重學生觀察意識的培養與觀察興趣的激發,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提升他們的審美認知能力,豐富其生活經驗。進而提高美術創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章旦鄉章旦中學教育集團 卞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