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本書,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好的藝術作品都離不開生活。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那么我們為何不將作文教學融于生活當中,讓學生走進生活,書寫生活呢?
留心觀察、積累素材。只有留心觀察生活,才能獲取寫作的素材。我引導學生觀察周邊環境——注意日月星辰的變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態,觀察風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鳥獸蟲魚的習性,注意花草樹木的生長;觀察社會生活——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參觀工廠,訪問農家;觀察學校生活——注意學校開展的活動,大到開學典禮、運動會,小到主題班會、同學的課堂發言;觀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來了什么客人,爸爸又買了什么新電器,媽媽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談舉止……學生觀察前,要提出觀察要求,進行相應的指導。觀察后要寫觀察日記,把每天觀察到事、人、景、物選取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不拘長短,不拘內容形式。事要重點記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人要重點記下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景要重點記下景物形狀、顏色、大小、動、靜特點;物要重點記下物件的外形和結構,用途與功能等。學生的詞匯不斷地豐富,優美的修辭飾句手法也不斷地得到鞏固練習,等到寫作文時,學生馬上會想到平日積累的大量對口素材,便會慢慢地做到下筆如有神。
回憶生活、巧用素材。作文來源于生活,只要留心,生活中處處都是有意義有趣味的寫作素材。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題目公布出來,如《運動會上》、《上學路上》、《第一次做飯》、《拔河比賽》、《記一次勞動》等。這樣做,可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打開記憶的閘門,回憶生活的往事,尋找感受最深的精彩瞬間,素材豐富了,靈感也有了。
有一位學生在《記一次勞動》一文中這樣寫道:秋天來了,樹上的葉子變黃了。風一吹,樹葉一片片、一陣陣飄落下來。有的隨風直打旋,像飛舞著的蝴蝶一樣好看。校園里落葉積滿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還有的像粽子。我和小蘭揮動掃帚,使勁地掃,樹葉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會,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聽使喚了。我把身子靠在樹上埋怨說:“媽媽平時只知道讓俺讀書、寫字,就是不讓俺參加勞動。”一邊說一邊彎下腰去揀了幾片最大的樹葉,當作扇子搖著。小蘭看見了,打趣地說:“華姐姐,要是給那樹葉加個長把兒,你不就是鐵扇公主了嗎?”我白了她一眼,趕忙回擊她:“我要是鐵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隨從的小妖精了嗎!”這篇習作,寫得生動有趣,逼真地反映了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它的成功源于對生活的回憶,對周圍事物的細心觀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平時生活中要多關注社會,關注現實,多參加社會實踐,觀察和感受生活,捕捉、收集鮮活的寫作素材,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關注當今社會中熱點焦點問題,在經過充分地分析、比較、綜合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思維定式,言他人所未言,發他人所未發,展示新鮮的材料內容。
減少限制,啟發自由表達 。重視作文指導,決不是限制作文寫作。我們要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寫作,樂于表達,就是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盡情的釋放生命的活力,盡情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限制過多,要求過于苛刻,戴者鐐銬跳舞總是跳不好的。因此,要大力提倡自由表達。加強閱讀。中學生生活范圍較小,直接經歷不多 ,這可以用閱讀來補充。因為閱讀也是經歷,讀別人的經歷,成為自己間接的經歷。我們可以從報刊、電視、電腦網絡上了解材料,回味古代社會生活景況,感受現代生活氣息,領略海外生活畫面,想象未來生活情景,博覽廣見,占有外來素材,為選材創新打好基礎。
在生活中體驗是積累素材,但決不是強迫學生只使用這一種素材。而且在課內作文要求離學生生活較遠時,還可以適當放寬限制。平時的日記練筆,更是可以想什么寫什么。只要是學生的真情實感,內心的表白,我們都應鼓勵支持。即使有了這樣那樣的不足,也應在保護積極性的前提下,給予細致耐心的指導。我們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應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感想,不能用大道理去壓制他們。學生的語言表達也不同。有的用詞華麗;有的用詞質樸;有的多有內心獨白……“萬紫千紅總是春”,各具個性的語言才是自由表達的結果,因此,老師不應以自己的好惡來影響學生,更不能限制學生個性語言的表達。天下至文皆是出于童心之作,為此,我們一定要減少限制,讓學生充分發揮那童心本質,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小學語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發展、完善于生活。教學時,我們要以課堂為起點,以學生為主體,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以生活的標準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語文教材,用生活的經驗獲取更多的知識,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并從中受到真正的啟迪。這樣才能賦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導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學習、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單位: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