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乂萌
內容摘要:哲學認識論中的核心論題是主體和客體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顧名思義,這個論題的提出是為了解決,認識中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其而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但自從“實踐”和“現實的人”被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入到主體范疇之后,就不能通過主體認識以及簡單認識主體來完整的解釋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了。曾有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們想通過自身理解的主體及課題的哲學理論來闡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問題,但都失敗了。這一現象說明,哲學中的主客體的認識論,并不能完整的闡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本身應當置身在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的框架中。因此構建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體關系體系 構建 學科價值
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和客體和二者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核心論題。顧名思義,這個論題的提出是為了解決,認識中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其而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上世紀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開始對主客體及其關系問題進行研究,并把這個問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目前為止,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并未就此問題達成統一共識。據分析導致此現狀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從學科價值高度把握不夠,二是從體系視角構建不足。換而言之,已有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完全將現實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復雜的和動態的主客體關系說清楚。因此,要全面而深刻地揭示這一問題的本質,就必須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層次性,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實踐發展以及效益優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
一.關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的思考
目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及相互關系問題主要看法:第一種是“單一主體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只有一個,其中“教師主體說”認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主體,而學生是主體作用的對象,是客體。“學生主體說”則認為,在教育活動中,學生是認識知識和接受知識的主體,而教師則成為學生認識和接受的對象,是客體。第二種形態是“雙主體說”,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第三種是“雙向互動說”,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同為主體,但是,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在受教過程中也具有主觀能動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雙向互動形成合力。第四種形態是“主體間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對話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教育內容、受教育者共同構成了“主體—客體—主體”的模式。
這四種說法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教學相長”的理論不謀而合,但古人教育與二十一世紀現代教育的差距甚大,文化已經經過千年的累積,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定比現時的個人研究更有效率,沒有先知和執教的培育帶領,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向是十分盲目的。因此需要以教師為主導,受教者也具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室引導下選擇性的學習知識。
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的學科基礎理論價值
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和客體和二者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核心論題。上世紀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開始對主客體及其關系問題進行研究,并把這個問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在這一問題上并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各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中的專家們對這個問題據理力爭,相持不下的現狀正恰恰的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在這一問題上并沒有統一的意見其主要的原因不僅是一種新知識體系的產生必然經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過程,更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問題的特殊性,這個問題的最初屬于認識論的核心范疇,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問題。當這個問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時,就這個問題哲學范疇就不能給出完整的答案。所以隨著社會科學發展的日漸成熟,很多學者開始提出了社會科學“去哲學化”問題,認為“社會科學中的許多思辨性概念可以被認為是煩瑣哲學的遺跡。
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主體性是一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由教育者的主體性、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性三個部分組成。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由教育者的活動、受教育者的活動和決策者的活動共同構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實際上是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人的主體性的整合。
參考文獻
[1]項久雨,任杰.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的學科價值[J].湖北社會科學,2016,(07):179-184.
[2]唐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再追問的追問[J].思想理論教育,2015,(09):55-59.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