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春+唐淑緩
摘 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設置具有很強的現實依據,最直接的出發點是增強本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我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提出并實施三種教學模式。這套模式不僅經費較少,實施起來難度不大,便于操作,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主要采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討論式教學模式,增強教學靈活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直觀教學的實效性——實踐教學模式,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實踐教學是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模式;探究
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各個高校廣大青年學生新生開學第一次所遇之思想政治課,其課程本身的特點及任務意在引導學生做“德才兼備”,特別是學會做一個更好公民,講究道德、勤練修養、培養法律思維等等的現代化新人。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當前,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從學科設置方面來看主要分為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兩個方面,基本上包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在內的其它二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幾乎都是以老師的理論講授為主要的授課方式,這也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一種普遍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集中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這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從目前的整體教學成果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而老師照本宣科的灌輸式教學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第一: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比較單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還是以“講授式”為主,也就是說教師在講臺上進行宣講,學生在臺下進行理論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能說沒有作用,但從學習效果來看,其收獲不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基本上都是在下面聽或者做筆記,有時候這節課聽完,下節課就忘記;而接近七成的同學反映其課后也不會對課堂筆記進行復習。總的來說,一味的采取這種宣講的教學方式,不僅會使課程變得單調難懂,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直接有損于教學的整體效果。
第二:實踐教學相對薄弱。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主要教學形式仍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僅重于單方面的知識傳授,沒有做到教學相長、知行合一,以致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缺乏身體力行和直觀的感受,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第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評價方式單一。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改革,但是從當前來看,由于各高校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各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考評方式上大部分仍然采用一張試卷的考核方式進行,這樣的考核方式固然對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有益,但存在弊端也十分明顯,大部分學生采取的都是考前搞突擊,死記硬背的方式通過考試。所以,如果不對該課程的評價方式進行改革,那就會導致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相對比較薄弱,難以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第四: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雖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公共課程之一,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以及提升法律意識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同學不自覺排序所學的各門課程,比如重要的專業課、普通的選修課、可聽可不聽的思修課,且此類現象情況存在較高的比例。部分學生視該課程為復雜、抽象的純粹的理論課程,很難深入學習,很難自覺提高對該課程的重視,簡單應付期末考試,很難將所學之道德 與法律進行充分的理解與結合運用。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1、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式教學模式
討論式教學法不同于教師講授式教學。從本意來看,討論式就是在場人員參與討論,它不同于傳統教學,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它要求在場人員即學生必須參與其中,發表看法、陳述觀點或提出質疑等等即可。在課前的預習準備中,要求學生得自覺主動完成;上課過程中,學生作為主角之一進行發言;課中或者課后老師或其他學生紛紛進行總結、評析等等。此種教學討論關鍵在于倡導學生從聽到言的探究式模式,更直接體現教學目標。教師在選擇討論主題或材料時候即可圍繞生活、身邊熱點、難點,以小見大 ,慢慢展開論述,逐步深入的方法來組織現場的討論。比如:在第一章講到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這個問題時,就可以結合大一新生的實際問題來進一步論述如何把“中國夢”和“個人夢”有機結合起來,談談自己如何實現“個人夢”。首先老師先布置討論的主題,接著學生圍繞主題聯系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來展開討論,最后老師歸納點評。組織現場討論的這一過程中,教師這一角色的扮演也是相當重要的,或深或淺的點評,即可達到凝練以及升華觀點、事件的效果。討論式教學可以很好地增強整個課堂教學效果。
2、增強教學靈活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就是教師事先錄制視頻等材料的準備,并公布通知給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課堂進行時,老師采取聽取學生進行問題的闡述或匯報等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對另一種經典傳統的即教師主講的課堂的挑戰。它改變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與教學方式。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就是教學的相關視頻或材料,而其中,教學視頻可能直接決定教學質量。翻轉課堂圓滿的主要環節在于教學視頻的質量好或其他,最好的教學視頻即給學生帶來知識、信息的傳遞,也能配合美麗的圖片、音頻等效果使理論知識生活化、具體化,學習起來輕松的同時也消化了所學的基本觀點與常識知識。另外,要注意視頻的時長,這也常常是比較重要的,畢竟人的注意力與精力是十分有限的,過于冗長的視頻,常常叫人提不起興趣,反而影響到想要的目標與效果。顯而易見,翻轉課堂增強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觀點的激發,便于大家互相了解、熟知彼此的學生及基本情況,同時,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期待與渴望。
教師角色的主動性轉換,貌似是由舞臺到幕后,但實際上是與學生更貼近了,教師既有了充分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以外,還可以發現學生對于信息的敏銳性、表達的流暢性等等。在提交的作業里,教師能集中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及其他,從而就可以開展針對性的訪談、研討或小組的指導或個別的輔助。這樣一來,短小而有效的進行教學從而收獲更多的教與學,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3、增強教學實效性----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實踐性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一般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更好地把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中。比如:課堂實際教學,可以采用主題演講模式,每個班級可以按具體人數多少來分成若干個小組,老師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有關內容,布置幾個主題,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確定的主題收集材料,融入生活、融入實際、融入社會熱點,最后做成課件,每個小組選一位代表上臺演講,老師歸納點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習興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組織能力等。也可以采用課外實踐教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暑假可以配合學院團委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考察,比如,今年組織學生“古城護遺、青年先行”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解決學生學習中知行脫節的問題,做到知行合一。課后,學生普遍反映這種教學模式很好,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總體而言,學生之所以喜歡這種“主題演講”活動,主要是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綜合整體素質以及鍛煉口才等需求的適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版.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設計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3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