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嬌,田維毅,蔡 琨,王 平,何光志,楊 柱*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中醫預防理論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高小嬌,田維毅,蔡 琨,王 平,何光志,楊 柱*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目的 探討在預防醫學教學中滲透中醫預防理論的效果。方法 在預防醫學教學中融入中醫預防理論,以自制調查問卷評價教學效果。結果 98.6%的學生對本課程感興趣并認為其有用,97.2%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合理、符合學情,98.6%的學生認可教學方式,100.0%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充分體現了中醫特色,98.2%的學生對學習效果表示滿意。結論 在預防醫學教學中融入中醫預防理論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效果較好。
中醫預防理論;治未病;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一門應用學科,以個體和確定的群體為對象,目的是保護、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以“健康生態學模型”為工作模式,強調環境與人群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協調發展,并以促進健康為目的。預防醫學是醫學三大分支學科之一,也是連接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課程[1]。中醫預防醫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端于遠古生產勞動、醞釀于先秦哲學思想、奠基于《黃帝內經》《難經》的一門學科[2]。在人類發展史和中醫學發展過程中,中醫預防醫學在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環境衛生、衛生檢疫制度等方面有大量經典觀點,以“治未病”思想為典型代表,奠定了現代中醫預防醫學的理論基礎[3]。
隨著人類疾病譜、死亡譜的改變和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預防醫學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全國大多數醫藥院校已開設預防醫學課程,但由于知識點繁多、覆蓋面廣、更新速度快等問題,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種種困難,尤其是在中醫院校,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課程設置與內容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不能體現中醫特色等,導致教學效果明顯不好[4,5]。現結合我校實際開展預防醫學教學改革,以期找到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模式。
以我校2012級醫心雙專業7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總授課學時為36學時,其中理論30學時、實踐6學時。教材:《預防醫學》,2版,申杰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2.1 研究思路 根據《預防醫學》教材章節特色,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融入中醫預防理論,要求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案例討論等,提高學習興趣。學期結束前以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1.2.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在不同章節適當融入中醫預防相關理論。
(1)緒論。緒論是一門課程的敲門磚,緒論講授好壞和學生學習興趣息息相關。“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的精髓和特色,授課過程中可將中醫“治未病”理論體系與現代預防醫學理念聯系起來。如在講述預防醫學的定義時,引入中醫預防醫學的內涵,說明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與現代預防醫學沒有差別,是在中醫學指導下研究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中醫預防養生和整個現代預防醫學知識體系也是融會貫通的,目標都是維護人體健康,通過調攝精神、飲食有節、勞逸結合、起居有常等,養護人的精、氣、神。現代預防醫學的三級預防策略和中醫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有異曲同工之處。除此之外,還可引入經典醫學書籍中的相關理論,如《素問·四氣通天論》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等,并對中醫預防中的天人相應預防觀、形神合一預防觀、動態平衡預防觀等特色觀點進行歸納[6],加深學生對中醫預防理論的理解。
(2)環境衛生和勞動衛生學。以案例引出知識點,如日本的水俁病、倫敦煙霧事件、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等,啟發學生思考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應對措施,逐一聯系知識點進行講解。現代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和環境衛生有密切聯系,而中醫預防醫學早就認識到環境衛生的重要性。《治家格言》提出“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孫思邈《食忌》云“五月,取浮萍燒煙去蚊子”,《周禮》有清除糞便的記載,秦朝還有下水道、都廁(公廁)等,對改善人口稠密城市的衛生狀況起到很大作用。在勞動衛生領域,中醫也很早認識到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如漢代王充《論衡》已有冶煉中灼傷、煙熏傷害眼鼻的記載;《諸病源候論》云“凡古鏡塚,及深坑中,多有毒氣,不可輒入。必須入者,先下雞毛試之,若毛旋轉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明代還記載了煤礦工人創造的排除毒氣法;《本草綱目》中提到預防鉛中毒,并提倡煉丹時坩堝密閉化;《天工開物》中對高溫作業操控鼓風機的工人預防熱射病的勞動保護措施有記載“靠爐砌磚一朵,高闊皆丈余,周墻以抵炎熱,鼓風之人方克安身”。這些和當代環境衛生、職業衛生有著相同相通之處。
(3)食品營養學。中醫非常重視食療養生,講究飲食調養,這與現代食品和營養衛生學研究目的一致。因而,在“食品營養學”章節授課中,引入食療養生,“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等中醫理論。中醫理論認為藥食同源,即食物和藥物一樣,具有性味歸經及升降沉浮[7]。中醫的食養食療知識非常豐富,既有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又有不同體質的飲食養生,還有將食物的四性五味與人體體質、臟腑相聯系,創造了大量的食療藥膳方劑。在講解肉類、豆類的營養成分時,引入中醫的“四氣五味”學說,把《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和中醫養生保健等內容結合起來。另外,《黃帝內經·素問》中“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制定膳食指南、提倡科學飲食、合理營養有著重要意義。強調中西醫預防、康復、保健等理論的相通之處,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調整陰陽、協調臟腑、“三因”制宜、辨證施食和五味調和等觀點。
(4)流行病學。在講解完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后,列舉當前中醫藥科研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預防醫學在今后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扎實的統計學基礎和嚴謹的流行病學科研思維對個人學習與工作會有巨大幫助,以臨床實例警示學生重視該門學科。如近年來隊列研究在中醫藥研究綜合防治措施或方案的作用、探索疾病病因、研究干預或與干預相關的不良作用、評價醫療服務提供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效果、探索疾病預后等方面都有成功應用的實例,SARS暴發期間,有學者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對香港11所醫院中藥預防SARS的效果進行了觀察,經統計分析,發現中藥預防SARS有效。
(5)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近年來新的傳染病如SARS、禽流感、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等不斷出現,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發病率持續上升,人類健康受到威脅。三級預防策略在疾病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經典中醫預防理論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思想,對于控制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尤為重要。根據學生知識體系指導其自主學習,在課堂上結合現代流行病學病因學研究結果以及中醫養生保健觀點,對學習過的中西醫預防醫學知識進行整合。具體為:教師在講授完概述部分后,選擇幾個常見的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結核病、艾滋病、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其在中醫上所對應的病癥,然后學生分組選擇感興趣的疾病開展課后研究,分組收集資料、總結歸納并制作PPT進行課堂匯報。資料收集過程中,側重將中醫“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思想聯系具體疾病進行深刻解析,培養學生預防思維以及查閱資料、總結歸納、小組合作等能力。
1.2.3 結果評價 在課程結束后,采用自制問卷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問卷內容包括對預防醫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是否具有中醫特色、教學效果等,以定量和定性結合方法開展調查。
98.6%的學生對本課程感興趣,認為其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幫助;97.2%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合理,符合自己的需求;98.6%的學生對案例式教學、自主學習等方式認可,認為課后自己主動查找資料,知識點掌握更牢固;100.0%的學生認為本學科充分體現了中醫特色;98.2%的學生對學習效果表示很滿意(見表1)。在開放式問題回答中,大多數學生建議:除開設必修課程外,適當增加相關選修課,如食品營養學和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教師適當布置課后作業,如實踐報告等,督促學生查閱資料;希望學校能邀請公共衛生一線工作人員來授課,或適當安排實踐課程。

表1 學生對預防醫學教學的滿意度
在中醫院校預防醫學教學中,首先要加強學生對預防醫學的重視,轉變“重臨床,輕預防”思想。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是一名合格醫務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方面,學校要對該學科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另一方面,任課教師需重視該課程教學,認真備課,嚴格要求學生。在本研究中,教師在第一堂課就講明課堂紀律要求,充分準備授課內容,中西醫結合教學,學生在第一堂課后普遍表示對預防醫學充滿興趣。
其次,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方面積極探索,可采用PBL教學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8],將授課內容與臨床醫療實踐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授課教師隊伍中,臨床醫學專業的青年教師要多旁聽中醫基礎課程,將預防醫學和中醫理論結合起來,多角度理解中醫預防理念,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實現教學相長。本研究一改傳統教學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學生對此較為滿意。同時,調查還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食物與健康”“環境與健康”章節,認為流行病學內容較難理解。這提示我們需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以學生理解為教學根本,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像、視頻等,授課結束后給學生推薦教育部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國內外各類高校網絡公開課和慕課等,提升教學效果。
最后,適當調整預防醫學課程設置。預防醫學課程涉及科目較多,以三大衛生、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為主。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知識對臨床工作及科研具有重要作用,但本課程學時有限,無法讓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建議增加授課學時、增設相關課程或選修課,如開設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等課程。另外,調查中學生均表示希望能開設實踐課程。建議學校可與當地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未病”防治中心等聯合成立預防醫學見習基地,安排1~2次見習活動,有助于學生樹立“大衛生”觀,提高學習興趣,開闊思路,增長見識,促進就業[9,10]。
[1]傅華,段廣才,黃國偉.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尚云冰,曾國書,曲夷.從整體動態思維看中醫預防醫學源流[J].現代中醫藥,2015,35(6):71-72.
[3]岑澤波.中醫預防醫學縱橫談[J].現代中醫藥,2008(1):86-90.
[4]董菊,陳全良,李國春,等.中醫院校預防醫學教學現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78-79.
[5]徐學琴,閆國立,劉曉蕙.中醫院校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1821-1822.
[6]卞益華.淺談中醫預防醫學的特點[J].江蘇中醫藥,2005,26(9):39-40.
[7]肖德強,徐斌,魯力,等.食物營養成分與中醫藥膳性、味、歸經的關聯性初探[J].應用預防醫學,2017,23(1):27-30.
[8]曾蓉.PBL教學法在預防醫學課程中的應用進展[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5):54-55.
[9]武學琴.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預防醫學實習要求的調查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2):116-117.
[10]劉俊,申旭波,江廣中,等.以社區為導向的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見習效果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1):4393-4395.
G421
B
1671-1246(2018)01-0052-03
注:本文系貴陽中醫學院教改項目(貴中醫教改字[2015]30號);貴州省教改項目(黔教高發[2013]446號);貴州省教改項目(黔教高發[2015]337號)
(*通訊作者: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