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濤,黃金敏
(荊州職業技術學院醫藥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高職生理學信息化教學設計
——以ABO血型鑒定為例
何 濤,黃金敏
(荊州職業技術學院醫藥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對生理學ABO血型鑒定實驗從教學分析、設計思路、實施過程、教學反思4方面進行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效率更高,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生理學;ABO血型鑒定;信息化教學
《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7—2020年)》中指出,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加快培養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和社會緊缺人才,將現階段高職高專培養目標定位為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高職高專課程教學應把技能培養、應用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指出,積極組織推進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蛾P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著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適應信息化教學需要的專業課程體系,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推進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加強教與學全過程的數據采集和效果分析,鼓勵教師充分、合理運用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解決技能培養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因此,提高教師信息化意識、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及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方向。我院生理學課程組教師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探索,現以ABO血型鑒定為例介紹信息化教學設計與應用。
生理學是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中ABO血型鑒定是必須掌握的一項實踐技能。生理學內容繁雜、邏輯性強,而紙質教材內容不夠生動、形象,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有助于啟發學生思考,更好地詮釋和拓展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學生操作能力,我院生理學課程組教師對ABO血型鑒定實驗進行教學設計,現從教學分析、設計思路、實施過程、教學反思4方面進行介紹。
ABO血型鑒定,時間為兩學時。
根據教學內容和血站護士崗位要求,確定本次課的技能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
技能目標:學會ABO血型鑒定的基本方法,學會觀察凝集反應。知識目標:掌握ABO血型鑒定的原理。素質目標: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查找和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以及健康宣教能力。
本次課教學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大一下學期的學生,女生多,喜歡上網,喜歡參與性學習,但學習的持續性不強,對單向的課堂講授和單一的課本閱讀不感興趣,對形式活潑的交流互動與豐富有趣的數字化信息情有獨鐘,且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皮亞杰的青少年認知發展學說認為,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這些都為分組學習和小組競賽奠定了基礎。
學生在大一第一學期學習了正常人體結構、護士人文修養、病原生物與免疫等課程,對護士職業有了一定的認識,已掌握了ABO血型系統的分型依據,對抗原、抗體有了基本認識,但對凝集反應的原理還不了解。
根據課程標準中的實驗目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知識與能力水平,確定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ABO血型鑒定方法,教學難點是ABO血型鑒定原理。
分析教材、學情和教學重難點,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求,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某醫院急需A型Rh(-)血,希望在我校學生中篩查出A型血者,為醫院后續檢查節約時間”這一任務進行教學設計。綜合運用情境體驗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充分利用圖文素材、聲像資源、網絡平臺以及各種信息化手段,開展“課前導預習、課中導學習、課后導拓展”的教學活動,教學策略見表1。
教師活動:提前一周發布學習資源,包括PPT、自制微課、動畫等視頻資料,布置學習任務,輔助學生自學,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實現了個性化、差異化學習。
教師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出組長、血型鑒定護士、擬獻血者等,確保每個人都有任務。

表1 課程教學策略
學生活動:預習相關內容,小組成員協作,通過網絡查找有關“獻血日”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資料、視頻等),并在課上進行展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預習任務,增強了集體意識,提升了合作能力。教師在該環節充當引導者、協助者角色。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教中學、做中學,學做一體,理實一體”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采用分組學習、小組競賽等方法,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
環節一:各組展示課前收集的“獻血日”資料,引起全班學習興趣,激發競爭意識。教師在學生展示完畢后,進行簡單點評。
環節二:播放視頻“稀有血型生命速遞”,引入本次任務,“某醫院急需大量A型Rh(-)血,希望在我校學生中篩查出A型血者,為醫院后續檢查節約時間”,同時告訴學生正確采血、準確判斷結果是血型鑒定的重要環節,也是血站護士必須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師結合抗原抗體凝集反應的動畫、微課以及顯微鏡下凝集反應視頻,讓學生明白血型鑒定的原理,結合操作步驟分解視頻,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點。
教師對重點內容進行簡單講解,一方面可以避免實驗失敗,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強化知識點。將傳統教學方法穿插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傳統與現代結合,展示不同教學方法的魅力。
環節三:學生在虛擬實驗平臺進行ABO血型鑒定實驗操作,這一過程也可以考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實驗操作步驟。
環節四:虛擬實驗結束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實驗結果上傳至班級QQ群,接受其他組同學的檢查,營造競爭氛圍。
在學生分組操作過程中,教師隨時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另外,在多媒體網絡實驗室循環播放關于血型鑒定原理和結果判定的微課,也可以減少學生實驗中的錯誤。
各組完成任務后,派代表匯報本組結果,其他組負責“找茬”。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掌握血型鑒定結果的判斷方法,在游戲中鞏固知識,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環節五:各組匯報完畢后,在班課平臺完成相關測試題。
環節六:教師結合學生操作及匯報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隨堂測試結果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課程內容。教師在該環節充當管理者、參與者、指導者角色。
任務一:指導學生掃二維碼完成教師事先通過問卷星準備的章節測試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
任務二: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義務獻血的宣傳海報,教師選出優秀作品,以展板的形式展出。通過優秀作品展示,強化榜樣的作用。
任務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測血型醫療服務活動。由學校提供血型鑒定相關用物,學生利用周末、護士節、獻血日、志愿者日開展無償測血型醫療服務活動,拍攝活動照片與視頻作為課后作業發至教師郵箱,教師選出優秀作品,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在該環節充當指導者、評價者角色。
考核評價采用學生、教師、專家三方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見表2),既有終結性評價又有過程性評價。將學生自評、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教師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以便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掌握學生實際情況。

表2 考核評價項目和分數來源
本課程設計緊緊圍繞“學會ABO血型鑒定基本操作方法”這一技能目標,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實現了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整個設計完整、流暢,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信息化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
通過班課平臺發布課前預習任務,師生能夠即時交流,提高了溝通效率。課中利用班課平臺,進行隨堂考核,一方面減少了紙質作業的量,另一方面也減輕了教師工作量,且便于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使用即時通訊軟件、班課平臺等,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擴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后實踐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小組協作能力。利用網絡宣傳學生志愿者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前通過各種學習資源,強調重點;課中通過步驟分解、虛擬實驗、實操及微課,強化重點;課后通過拓展活動,鞏固內化重點。
信息化教學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課余投入更多精力,但同時也應注意過多的信息化元素可能會分散學生注意力。
利用信息化方法與手段進行ABO血型鑒定教學設計,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的培養,有著傳統教學不可替代的優勢。信息化教學能促進師生、生生互動,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
G424.2
B
1671-1246(2018)01-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