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高精尖”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是實現首都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增強首都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隨著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實施,首都經濟將邁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細化、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打開了上升通道。
中國小康網訊 馬一德 北京作為偉大祖國的首都,肩負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的光榮使命。首都文化資源基礎雄厚,市場潛力巨大,文化產業前景廣闊。加速構建與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相適應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增強首都文化軟實力,是貫徹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把首都文化優勢轉化為首都發展優勢的必然要求。
機遇與挑戰并存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在新常態下加快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著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更多的挑戰。
一方面,形勢的發展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首都經濟平穩有序轉移、淘汰過剩產能,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同時,需要尋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新動能的增長領域與文化創意產業高度重疊;隨著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實施,首都經濟將邁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細化、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打開了上升通道;隨著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文化領域創新創業加速,新設企業數量保持高位增長,為文化創意產業穩步增長提供持久動力;隨著雄安特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加快,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望實現優勢互補,也為首都文化產業拓展了空間。
另一方面,北京文創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視。從發展環境看,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經濟進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給文化創意產業穩定增長帶來不確定性,特別是對實體經濟聯系較緊密的廣告、會展、設計等業態方面的影響較為明顯。從產業自身看,產業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從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追求質量的集約型增長轉變,演出、出版、電視等業態轉型升級壓力仍比較大。總體而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沒有被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充分開發利用。文化產品仍然存在原創性不足、科技含量低、類型大同小異等問題,缺乏能夠體現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還沒有在國際市場上產生巨大影響力。
五力齊發,加碼“高精尖”
構建“高精尖”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是實現首都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其總體思路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升文化凝聚力。核心價值觀解決的是轉型社會中最缺乏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文化創意產業最終是要生產出文化產品,文化創意產品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承載核心價值理念,在實現文化資源的商業價值時,保持文化的本真,展現出“教化人心”的強大力量。
作為首都文化的主要內容,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不僅有著各不相同、色彩斑斕的形式,而且都閃爍著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兼收并蓄等共同的理念內核。文化創意產業如果運用創意元素將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進行完美的結合,在文化產品中創造性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不僅能展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文化作品,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我國優秀的人文精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從而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質和首都文化的凝聚力。
第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升文化競爭力。當前,相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強勁發展勢頭,文化體制改革比較落后,還處在探索階段,體制機制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現行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制約突出表現在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從事文化生產經營的企業缺乏足夠的自主權,國有文化企業資產被條塊分割,特別是文化藝術、出版影視等領域渠道壟斷、資源壟斷、缺乏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產業發展的內在活力。與此同時,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管理體制僵化的問題依然存在。文化創意產業接受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信息產業等多個部門的管理,部門之間也缺乏協調機制,在不同產業之間不斷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阻礙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效率指向的自由競爭、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形成。
針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需要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培育市場環境,加強政策扶持,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尊重市場主體地位,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要讓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簡政放權,降低市場運行的制度成本,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發展和完善經紀、代理、評估、鑒定等市場中介組織,將對文化創意企業的協調管理職能交給行業協會、聯盟等中介組織,發揮社會組織溝通政府、市場、企業和消費者的紐帶作用。推進文化企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文化創意產業市場運行機制,健全文化要素市場,構建公平、公正、自由競爭的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環境。
第三,轉化文化資源優勢,提升文化影響力。文化影響力是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市場偏愛精品,精品造就品牌,品牌創造價值。文化影響力決定市場占有力,依靠內容創新實現內涵發展,是文化創意企業縱橫商海的制勝法則。
文化資源的轉化和運用一般經過“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三個發展階段,每一次升級的關鍵都是保持和擴大所在區域的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文化資源,發揮輻射效應。因此,北京應以發掘本土文化資源為中心,充分利用自身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積淀,立足京津冀,輻射全國、放眼世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塑造核心產業,帶動外圍產業,延長產業鏈。
第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升文化創新力。盡管各種文獻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不一,但對文化創意產業表述都強調:文化創意產業以文化為基礎,以創意為核心生產要素,以知識產權為核心資產,是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因此,需要有知識產權法來保護其創新成果。
當前,重點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主動、及時、高效的保護作用。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上市區兩級以及區縣之間的溝通協調,加強重點文化街區、重點文化市場、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巡查、執法,構建監控文化市場知識產權侵權活動的長效機制,保持對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探索建立聯合執法制度,通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在涉案金額已達到刑訴標準的情況下直接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保障涉罪案件移送的質量和成效;建立“網上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案件處理及移送的網上備案、案件流程的全程跟蹤與監控。
最后,促進文化與科技雙向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傳播力。文化創意產業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并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對文化與科技資源的雙向融合,才能產生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北京文化創意企業中小微企業占90%以上。應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品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干文化創意企業和集團。與此同時,要順應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發展。應促進文化與科技雙向深度融合,重點培育動漫游戲、移動互聯網應用、視聽新媒體和3D打印等新興文化業態,依托高新技術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強化文化對科技手段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提升。
作者簡介:馬一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第一首席專家,北京市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本文刊于《小康》雜志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