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張慧
摘 要:在經濟、科學等各方面都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傳承、保護和發展黃河澄泥硯這一民族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者,我們要運用現代先進的雕塑手段,再加上新的技術元素,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再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使之具有新的生命,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淵博的文化氣質和勇敢、博大、善良、奮進的民族精神。更完美地顯現出它極高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黃河澄泥硯;傳承;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J3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011-02
澄泥硯創于漢,鼎于唐,迄今已逾2000余年。與后起之端硯、歙硯、洮河硯并稱為四大名硯。
澄泥硯產于黃河岸邊諸地,以制作工藝獨特而著稱于世,為中國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一,史稱“三石一陶”。
澄泥硯起源于秦漢時期的磚、瓦燒造工藝,從漢朝起經過逐步完善,盛唐、宋時期已被列為貢品。
澄泥硯的原料既古人所說取河泥澄而制之。古澄泥硯制法頗費周折,光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入黃丹團和揉如面,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刻削成器;垛于地,稻糠,黃牛糞攪之,而燒。”然后再以黑醋、米醋相摻蒸多次,經過如此繁復的工序燒出來的澄泥硯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固,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滲墨,下墨快,能去掉墨中的松油,寫字入木三分,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武則天、蘇東坡、米蒂、朱元璋均有所鐘。并著文記之,乾隆皇帝贊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
宋、元、明、清是澄泥硯發展的高峰,但由于各朝代的文化差異,澄泥硯也在不同時期出現了不同的工藝特點。
宋代澄泥硯重器型,有圓形、橢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等。含儒雅之氣韻,柔美但不失剛勁,故有“宋形之稱”。因此“觀其形”細細體會便可感受到宋人運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氣息。
到元代,由于受蒙古草原文化的影響,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樸厚重,展現出游牧民族粗獷雄健的風格。如元代蟬型澄泥硯,體積碩大,造型渾圓粗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與宋代蟬硯比較,明顯有些野氣、大氣,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明代澄泥硯則泥質最優,最為緊密。各種金砂藥粉的配比運用已是爐火純青。修泥風格已由元代的“野氣”轉變為雄健、雅致而又見肅穆。例如明代的龍首澄泥硯,其造型大氣夸張,龍頭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龍須四面披散,可見其威猛雄健的內韻,而巧妙處在于龍咀外寬內深,可作一水盂,可以從龍口中取水研墨,這是多么的意趣盎然!
到清代的澄泥硯,雖然泥質不及明代的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藝卻精細致極,可以說是澄泥硯的“巔峰之作”。如清代云鳳紋澄泥硯,刀工細膩寫實,層云間恰有一鳳凰探出,身姿嫵媚,翎毛畢現,其卷云文飾的修泥刀法側鋒斜入,行刀連貫,一蹴而就,毫無滯澀之感。
總之,澄泥硯的特色有以下四點:
一是堅如石,耐磨耐用,光澤如玉,擊之若鐘馨;
二是發墨好。它為“陶之屬”,“性堅而不燥,潤筆不損毫”;
三是雕刻講究,造型生動。有立體雕、有平面雕。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內容含蓋了瓜果菜蔬、花鳥魚蟲、龍鳳走曾、民俗富貴吉祥系列、十二生肖、九龍聚財系列、人文“一圣四杰”系列、“荷塘情趣”、儒、釋、道三教文化系列等50多個系列,300余種。可謂造型極其豐富。型小柔美玲瓏,型大敦厚氣派,細觀清秀俊雅,觸摸濕潤靈滑。既是文房四寶之一,又是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
四是色彩奇潤,純正大方,它的光澤、色彩是端硯、歙硯、洮硯所沒有的。古時曾流行以顏色來挑選區分澄泥硯的優劣。澄泥硯以鱔魚黃、朱砂紅、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鱔魚黃、朱砂紅最為名貴。但是華夏澄泥硯是不施彩釉,而是采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藥物熏蒸,特殊的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巧奪天工。其紋理天成,美妙多姿,從未有過花石紋。具有澤如美玉,擊若鐘馨,易發墨,不傷筆,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等特點。
澄泥硯從選泥到成品要經過澄泥、涼泥、和泥、制壞、濕刻、陰干、干刻、打磨、拋光、燒制、再打磨、拋光、上蠟等幾十道工序,而燒制過程更是要精心操作,隨時掌控火候、溫度、時間,然后才能燒制成多姿多彩、風格各異的成品。因此,澄泥硯才能以它奇特的藝術形象獨秀于中國四大名硯之列。
為了傳承、保護、開發澄泥硯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在1988年,我和民間藝人張存生從安徽來到河南黃河邊,建立了黃河澄泥硯研制工作室。我們認真挖掘整理了古人制硯的資料和前人研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逐步對澄泥硯繁雜奇特的制作工序有了較清楚的認識。澄泥屬陶類,制陶工藝是澄泥硯工藝的先導,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可能是古人受秦磚漢瓦生產的啟示,它的發展孕育創造了澄泥硯工藝,是制陶工藝升華的結果。澄泥硯工藝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歷史上的澄泥硯、紫砂器的問世證明了它的存在。
直至今日,仍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顯示了它的價值,它是介于陶與瓷中間的另一類產品,應歸類于炻器,但澄泥硯具有研磨工具這一特殊性,它的實用功能是磨墨,而且墨汁細勻而無雜質。在同樣硬度下,由于澄泥硯是用泥土燒制的,研磨后硯面的光滑度肯定會遜于石硯,但同時卻增加了澄泥硯的滑動磨擦系數,也就是說,澄泥硯比同等硬度的硯發墨程度要好。陶的燒成溫度在900-1000攝氏度左右,瓷的燒成溫度在1300℃左右,而澄泥硯的燒成溫度應該介于兩者之間,燒制的技術要求就高了許多。因此控制溫度是燒制質量好壞的關鍵。溫度過高,就是瓷化,墨在硯上打滑、發墨功力差。若火候不夠,就可能燒成陶質,硬度差,磨墨時會泥墨俱下。所以煅燒工藝,也是制作澄泥硯最復雜而關鍵的一個環節。澄泥硯的硬度、顏色、瑩潤程度都與此密切相關。endprint
我們首先從制硯原料——澄泥著手,先將濾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時間,歷經冬夏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硯“取之于水而成于火”,這使我們聯想到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藥,火中成硯終以結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創新。在煉泥這道工序上購置了機械設備,又以電力替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這樣就增強了硯的密度和硬度,使澄泥硯在燒制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密度是決定硯質是否堅定,這是發墨的主要條件。一般澄泥硯的硬度在1.4-1.6左右,運用現代工藝可使硬度提高到2.0-2.2左右,已經接近花崗石的硬度。我們歷時3年時間在主要的十幾道工序上嚴謹把關,精心操作,嘗試了131次試驗,終于掌握了最關鍵的燒制技術,到1991年5月燒制成了在重量和手感上與石質無異,在色彩和形象上又獨具特色的黃河澄泥硯。
1991年,我們的澄泥硯制作工藝獲國家專利;1992年,我們的澄泥硯作品獲輕工業部、商業部和國家旅游總局聯合頒發的“天馬獎”金獎,這是行業的最高獎。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國務院安排讓每個省送一份禮品至澳門。我們在河南省古建筑專家李傳澤的指導下,設計的《九龍晷》在全省80多個送審的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被審定代表一億河南人民向澳門的獻禮。我們感到莫大的光榮!《九龍晷》設計復雜,融合了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精雕手法,還要充分體現黃河文化的特色。為創作它,我的丈夫張存生勞累過度,患上腎衰竭,于2004年4月英年早逝。《九龍晷》后來改由南陽用獨山玉雕立完成。
黃河澄泥硯已經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開始了《九龍回歸硯》創作。歷時4個月,硯制成了。在中國文聯主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奪得最高獎“山花獎”;2001年8月,又以《九龍回歸硯》獲第二屆“山花獎”;2007年11月,以《黃河岸邊是我家》獲第八屆“山花獎”;2011年12月,我以《八仙如意硯》獲第十屆“山花獎”;2009年,我榮獲中宣部授予的第三屆“德藝雙馨民間藝術家”稱號;還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7年,黃河澄泥硯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多年來,我的作品先后獲得美國愛因斯坦科技貢獻金杯獎、第47屆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等近60項國際國內大獎。
為告慰丈夫在天之靈,我又拼命創作《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磚雕。兩版《西游記》磚雕被新加坡南洋藝術博物館收藏,《紅樓夢》(局部)獲河南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經過多年的研究,筆者發現黃河澄泥中含有石英、伊利石、綠泥石和多種有益的礦物質。因此,我又主持了黃河金沙泥茶具的研制和開發。馬來西亞一華商曾邀我去馬來西亞,許以優厚的待遇。但是我說:“藝術是我的生命,黃河是我的根,離開了黃河,我就失去了生命……”
黃河澄泥硯工藝是經過我們祖先多少代人的辛勤試驗得出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現在,黃河澄泥硯不但達到了歷史燒制水平,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在制作工藝上又有了更新的精密創新和改進,特別在花色品種和造型工藝更有較大的突破和創新。
如今,我們正處在偉大祖國經濟、科學等各方面都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因此,傳承、保護和發展黃河澄泥硯這一民族化遺產,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者,我們要運用現代先進的雕塑手段,再加上新的技術元素,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再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使之具有新的生命,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淵博的文化氣質和勇敢、博大、善良、奮進的民族精神。更完美地顯現出它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我們更要認真培養年輕一代技術傳承人才,使黃河澄泥硯這一民族文化大花園中的奇葩后繼有人,千秋萬代,永放異彩。
作者簡介:王玲,女,1967年出生,原籍安徽太和縣人,國家級“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河南省三八紅旗手,政協委員,鄭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鄭州黃河金沙泥藝術研究所所長,鄭州金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慧,女,出生于1987年2月,籍貫安徽,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河澄泥硯第六代傳承人,從小在父親張存生母親王玲的言傳身教下學習澄泥硯的制作技藝, 2013年被評為青年陶藝家、河南省女陶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協會員。2010年8月作品《桃園三結義》榮獲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銀獎
2010年12月,《壽星硯》榮獲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與創新評比中河南陶瓷藝術大賽中榮獲金獎獎;
2011年2月,作品《桃園三結義》榮獲鄭州市第十二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11年十月,作品《游龍戲水硯》榮獲第六屆中國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2012年十二月,作品《厚重中原硯》榮獲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
2013年五月,作品《達摩三件》榮獲鄭州“黃河杯”旅游紀念品創意設計大賽三等獎;
2015年5月作品《中原文化》硯榮獲第一屆中國(濰坊)博覽會金獎;
2017年,獲河南博物院“百匯地杯”文創產業三等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