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閃
[摘要]近年來,隨著旅游業中特色民族村莊市場的迅猛發展,普通民眾對特色村莊出游頻次和出游需求持續增長,已發展到了全民旅游和個人游、自駕游為主的全新市場。旅游扶貧是通過開發旅游帶動整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種產業扶貧開發方式。在旅游扶貧中,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別是社會成本低。因此,在旅游扶貧視角下,如何利用建設民族特色村莊特有的帶動效應發展特色民族旅游,既帶動貧困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盡快脫貧,又要加強民族地區鄉村建設,打造特色旅游村鎮,既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歷史意義。本文以扎尕那村為例,就旅游扶貧視角下民族旅游村鎮建設進行探究。
[關鍵詞]旅游扶貧;民族旅游村鎮建設;扎尕那村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4-0042-04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時,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要求。精準旅游扶貧是從貧困人口、家庭視角研究旅游扶貧,對于擁有高價值旅游資源的地區,同時能夠較好地實現商業化發展的,在人居環境相對較差的西部少數民族區地區,可以采用“特色城鎮化與旅游發展結合”的旅游扶貧模式。2016年 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游村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而特色旅游村鎮是以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小城鎮建設,究竟植入何種旅游業態, 不僅要考慮到當地的社會化和經濟基礎,更要兼顧社區群眾的公平受益。近幾年,因為獨特的地脈及文脈資源,扎尕那村旅游業態的發展毋庸置疑帶來了一定的積極效益。
一、特色村鎮建設推動當地居民經濟、環境均衡發展
(一)產業結構高度化
產業結構高度化,又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衡量指標。
第三產業帶來的產業增加值成為甘南藏族自治州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1及表2可以看出,2013~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第三產業的產業增加值實現了大幅度增長,第三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在占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經濟的半數以上。201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產業的產業增加值達到56.01億元,第三產業經濟貢獻率達到54.5%。2014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產業的產業增加值達到60.72億元,第三產業經濟貢獻率達到55.5%。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產業的產業增加值達到78.84億元,第三產業經濟貢獻率達到79.7%。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產業的產業增加值達到84.98億元,第三產業經濟貢獻率達到56.7%。
(二)旅游經濟強支撐
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收益成為甘南藏族自治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3可以看出,2013~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總人數與總收入都實現了大幅度地增長,甘南藏族自治州也已成為甘肅省旅游人數與旅游收入規模最大的區域。2013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1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4億元,增長32.6%。2014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01.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58億元,增長32.4%。2015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70.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4.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03億元,增長51.3%。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03.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6.78億元,增長34.5%。
(三)整體環境得到優化
旅游業的開發基礎之一就是擁有優美、高質的環境,旅游者內心深處對純凈的空氣和水質、優美的環境和生態、綠色的森林和大地的向往客觀上督促旅游開發經營者規范其旅游開發方式,提供高環境質量的綠色旅游產品。很多旅游開發項目,如在旅游區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養花種草等,都意味著旅游地生態環境質量的上升。甘南藏族自治州2015年臨潭縣冶力關鎮池溝村和迭部縣益哇鄉扎尕那村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在2016最美中國榜盛典中,榮登“2016最美中國榜”,榮獲“推動全域旅游示范目的地”,卓尼自駕線“洛克之路”獲中國自駕游線路人文金獎。
(四)基礎設施建設增多
打造特色村鎮建設的契機,著力改變旅游地的軟硬件環境。一是圍繞鄉村旅游環線通道建設,實施旅游小鎮與外界道路建設。二是完善當地旅游目的地的停車場、廁所、休息亭、購物點、觀景臺、傘狀青杠樹步游道建設,安裝路燈、標示標牌、果皮箱等。甘南藏族自治州2016年全年開通官方微信平臺10個,建成觀景臺12處,旅游廁所26座,自駕車營地2個,全州現有農牧家樂971戶,其中星級85戶,能團體住宿493戶。直接顯著變現為了2016年客運量達774萬人,增長10.3%,客運周轉量50472萬人公里,增長10.2%。
(五)農牧民參與性增強
民俗賓館的增加側面也反映著當地居民參與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態度。2013年全州新增農(牧)家樂80家,總數達到820家。2014年,全州星級飯店實有客房2570間,床位5054張;非星級酒店實有客房4919間、床位9594張;農(牧)家樂實有客房2021間、床位5659張。2015年,星級以上飯店35家;全年修建道路觀景臺25處,旅游廁所47座;新增農(牧、藏、林)家樂151戶。全年共舉辦各類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班26期,培訓3200人次。
二、扎尕那特色村鎮建設制約因素
(一)居民內生動力不足,承擔風險能力弱
當地居民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行為主體,具有特殊的經濟利益目標,并在一定條件下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動追求經濟效益。與一般農戶相比,當地農牧民行為受利益驅動、擁有的能力、面臨的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面臨的風險更大,而且生產能力更弱、投入產出效率更低。endprint
1.內生動力不足,介入程度低
一是文化觀念束縛,造就了內生動力不足。對當地農牧民來說,完全介入旅游業態發展具有較高的自然風險。長久以來形成的文化觀念的束縛,當地農牧年對于農耕、放牧等農業生產有著對于自然界的高度依賴性,文化束縛造就承擔風險的意愿較低。二是較高的未知風險,預期收入不樂觀,介入程度低。扎尕那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交通設施始終是阻礙扎尕那游客數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善,間接導致旅客到訪量少,游客數量具有明顯季節差異。這些客觀存在的現象也導致當地農牧民對于轉變經濟生產結構,介入旅游業態生產鏈條中的意愿較低,拋棄相對穩定收入參與預期收入不高同時風險也較高的活動,寧愿選擇收入和產出偏差與風險較小,因而收入水平也較低的生產方式,絕大多數農牧民只能對風險采取回避的態度,因此不愿意冒風險。
2.系統能力不足,承擔分險能力弱
當地農牧民介入旅游業態生產鏈的主要參與形式是農家樂、民宿。對于相當一部分居民來說,自身整體能力不足以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居民參與的意愿性。相比資源豐富地區的一般農牧民來說,扎尕那村因為地勢交通等限制性因素,絕大部分系統能力明顯不足。一是勞動力素質低。調研訪談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以小學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同時存在性別差異。較低的文化程度,使得農村勞動力對培訓內容的接受能力有限,從而降低了培訓的質量,也大大降低了參加培訓的愿望。二是資金短缺。調查中絕大部分人均純收入水平較低,在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農牧民沒有剩余的資金去奢望建設農家樂、民宿的改造,更沒有能力去承擔產業結構的風險。同時,家庭收入是決定家庭借貸需求的基本因素,它決定了其應付各種支出的能力和其借款獲得的可能性。在家庭收入較低和介入旅游業收入經營風險較高的情況下,農牧民往往貸款意愿不足。
(二)政府急于追求績效,甩出效應顯著
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特色民族村莊建設中,政府主導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動力機制,政府發揮政策、資金的優勢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通過項目帶動核心旅游產業發展,從而促進整體發展。但是政府在追求績效情況下,出現了甩出效應、盲目招商引資,對傳統村莊大拆大建,特色民族村鎮失去了其特色。
1.規劃機制缺失,傳統村莊被破壞
政府對民族村莊旅游區的開發,出現甩出效應,即將景區建設整體遷出農民,致使傳統村莊消失,民族特色村莊建設中,當地農牧民身上承載著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才是所謂特色村莊建設中的特色所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在時間錘煉當中,古樸中蘊含著民族的特色,政府在村莊規劃建設當中,缺失文化開發的眼光,強行大拆大建,當地居民的遷出,并未按照當地文脈地脈的自然規律建設開發。
2.盲目招商引資,資源經營權相分離
自從2013年國家提出通過建設特色民族旅游村莊來達到扶貧的這一政策以來,一時間,特色旅游村莊成為時尚的旅游消費,消費者趨之若鶩,有需求就是市場。面對巨大利益誘惑,許多旅游開發商的觸角開始轉向民族旅游村莊建設上,政府對于民族村莊的開發熱情也不斷高漲。這些旅游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能夠迅速吸引傳統政府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資金需求的缺口,政府為了追求政績效應,政府與開發商的協議在環境成本補償及懲罰機制方面的內容幾乎是空白。為了留著資本,政府進行土地轉讓、經營權與資源的擁有者相分離,致使當地村民擁有的資源也并非能夠成為參與旅游業發展的切入點。
3.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獨立生存艱難
扎尕那村莊旅游地的開發處在起步階段,開發資金有限,周邊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難以配套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道路、停車場、衛生間、電話等公共設施簡陋,賓館、飯店等食宿設施條件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缺乏,衛生狀況難以讓游客滿意;電視信號不清晰,通訊信號差等問題導致鄉村旅游地接待水平不高。近年來,自駕車游發展迅速,驅車前往鄉村的旅游者越來越多,而一些鄉村的道路設施不完善,導致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標而找不到目的地,或道路狹窄崎嶇阻礙旅游車輛通行。
三、扎尕那特色村鎮建設對策建議
扎尕那已有的扶貧政策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主要有內部及外部因素造成,內部主要因素來源于由于當地農牧民內生動力不足造成的行為風險承受力弱,則進一步導致了其介入程度低。外部政府存在的對民族村莊建設的規劃不合理,甩出效應明顯,過分追求績效,對于招商引入資金方太過縱容。因此,要提高扶貧政策的實施效率,實現扎尕那村民族特色建設就必須從提高貧困農戶的內生動力、降低其面臨的風險入手,政府以扶持者身份,重視當地居民的主體地位建立規劃實施方案,切實以扶貧視角來建設扎尕那民族特色鄉村的建設目標。
(一)扶貧必先扶志,“輸血”更要“造血”
農牧民內生動力不足指的是其缺乏發展生產、參與到特色村莊的建設中的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反貧困過程中,政府的推動力是扶貧開發的外因,是外在動力,只有農牧民真正運用自身的力量參與到旅游業態當中,才會真正在扶貧視角下實現個人及家庭的發展,進而推動民族特色村莊的建設。
1.加大扶持力度,增強參與熱情
由于認識水平和切實利益的考慮,農牧民對政策的認知必然與政策制定者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對于從參與度來改善家庭個人收入存在一定偏差。基于此在開發實踐中,針對農戶被動參與、影響特色村莊旅游開發效果等問題,要通過創造機會、促進賦權等途徑,建立農牧民廣泛參與的良性發展機制,開展職業培訓等,如政府制定扶持政策,牽頭組織和規范社區組織的成立,配套資金扶持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等措施,從而使當地居民看到可觀的市場收益,增加參與度。
2.籌建風險基金,合作減低風險
設立保險基金既有利于穩農牧民從農牧業改為旅游業態的經營收入,減少收入波動,使其能夠持續經營;又有利于保障當地居民獲得系統能力,增強自身競爭的優勢。將農家樂進行合同契約機制的做強,把分散的農家樂聯結成比較穩定的聯合關系,增強了農戶的生產能力和抗御風險的能力,解決貧困農戶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單薄力量無法吸引更多游客留宿的難題,諸如扎尕那村莊可以通過合作,將扎尕那特有的鍋莊舞做大,吸引游客留宿,增強各個農家樂系統能力的增強。endprint
(二)政府務實扶貧,立足于民
政府在扶貧視角下對特色鄉村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時,應對旅游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等問題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在此基礎之上要賦予當地居民一定的話語權,加強決策的合理性。進而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開發具有區域特色、與鄉村環境相協調、具有品牌效應的民族特色村莊建設。
1.建立村民規劃參與模式,加強文脈地脈的特色性
建立以居民為基礎的村莊規劃發展模式,村民直接擁有參與權,對民族村莊建設規劃具有表決權。建立鄉村旅游合作社,為創造多元化獲益渠道和公平分配提供組織優勢,針對政府對于旅游村莊的建設可以發揮更好的主體地位。在特色鄉村開發中,從政府層面加強對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價值的重視,也要提高當地居民的素質,激發對所在地文化的尊重、熱愛和自豪感,提高其經營水平和環境保護意識。在旅游資源規劃過程中加強尊重旅游地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開發,以保持特色鄉村旅游在的“特色”。
2.規范招商引資體制,落實政府監督機制
在招商引資方選擇、投資建設上給予直接意見表決等主體權利。政府在制訂招商引資政策時,要提出對于資源與經營權的所屬問題,對投資企業進行的投資開發中,要實行政府應有的監督權利,保留政府對于特色村莊建設應有的底線。通過充分賦予當地居民項目決策權、實施參與權、知情監督權、管理維護權和評估監督權,讓他們有機會或責任根據他們自己的需求與意愿參與開發的全過程,從而提高民族村莊建設項目決策的科學性,降低經營風險,并借此改造農牧民的依賴思想和守舊意識,逐步提高其參與村莊特色建設。
3.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增強配套服務功能
加強旅游資源合理整合利用,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鄉村旅游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加強鄉村旅游區公共設施和食宿設備的建設。應與交通部門合作,開辟旅游專線,為城市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設施建設上,要注意旅游環境和接待設施的衛生標準。
四、結論
旅游業扶貧與特色民族村莊建設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扎尕那由原來的農牧業為主導的經濟生產模式,在旅游扶貧視角下,在民族特色村莊的建設下,生產模式逐漸轉變為農業、牧業、旅游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結構。由于扎尕那村居民的內生動力不足,承擔風險能力弱,導致本身介入度就低。外在原因政府在政府在追求績效情況下,出現了甩出效應、盲目招商引資,對傳統村莊大拆大建,特色民族村鎮失去了其特色。因此,在扶貧視角下對于民族特色村莊建設要注重政府與當地居民的內生力量對接,只靠政府單方面的特色村莊建設為推動力,旅游地開發就成了一相情愿的舉措,就會遭遇當地居民的冷臉,很難達到特色村莊建設目的,自然也無法實現扶貧。因此,加大特色村莊開發力度,核心是要增強當地居民的“造血”功能,把政府的外在推力和農戶的內生動力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激發內力、增添動力、產生效力,從而增強貧困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小慶.鄉村地區旅游扶貧機制及其效應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2]于凱.宜昌市關口埡村旅游扶貧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3]羅盛鋒,代新洋,黃燕玲.生態旅游扶貧研究動態及展望[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5,(3).
[4]鄧小海.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5]黃國慶.國內旅游扶貧研究綜述[J]. 安徽農業科學,2013,(13).
[6]王晴.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機制選擇與績效評價[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7]李佳,鐘林生,成升魁.中國旅游扶貧研究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
[8]王碩.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破解內生動力不足[N].人民政協報,2015-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