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摘要]關于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研究一直備受矚目。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法,對甘肅少數民族區域天祝天堂鎮不同民族進行了調研,包括藏族、土族、漢族及其他民族等。根據所得數據信息,分別從旅游經濟影響、社會文化影響、社會環境影響三個方面對天堂鎮居民的旅游影響感知和態度進行了相關分析,并針對天堂鎮的旅游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幾點建議,最后綜述天堂鎮周邊的居民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態度。
[關鍵詞]天堂鎮;居民感知;旅游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4-0073-04
旅游發展給旅游地帶來了廣泛影響,當地居民是主要承擔者。自20世紀60 年代以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從基礎理論、感知內容、評價體系、影響因素等多方面對居民感知進行了闡述與研究。在居民感知內容上,Mathieson、Wall指出,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影響總體上利大于弊,社會影響上是不太受居民歡迎,而環境影響則是雙刃劍。在個案研究中,國內外基本選擇的旅游地為海濱、鄉村、歷史文化名鎮等,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影響研究尤其是基于居民感知視角下的研究較少。因而本文對甘肅天祝天堂鎮周邊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從居民感知的方面分析少數民族區域——天堂鎮進行旅游影響的研究。
一、研究區域概況
天堂鎮藏文全稱為“卻典堂扎西達吉瑯”,被譯為寶塔灘吉祥興旺洲,漢語名叫“朝天堂”,又名天堂鎮。該寺位于天祝縣西部的天堂鄉,東、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與青海省互助自治縣嘉定藏族鄉相鄰。
該寺唐代初建,現有釋迦牟尼殿、龍王殿、時輪學院、講經院、空行宮以及千佛殿等。其中千佛殿是在天堂鎮第六世多識·洛桑圖丹瓊排主持下修建的。千佛殿共五層,高27米,寬18.7米的大殿,第一層中間供奉著一尊高23米,寬9.52米,為已知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木雕鎏金宗喀巴大佛,第五層供奉的是四臂觀音,第四層供奉的是文殊菩薩,第三層供奉的是大力金剛手,第二層供奉的是宗喀巴大師像,每層各1000尊佛像。
著名藏學家李安宅先生認為:“一個蒙藏區域的喇嘛寺院,是有多重功能的;它是宗教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尤其是教育中心。就后者而論,一個寺院就是一個大學,或者專門學校。”
綜上所述,天堂鎮因其殿堂、壁畫、宗教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建筑,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不僅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還為弘揚傳統的藏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分析
(一)問卷的設計和發放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法為主深度訪談為輔的調研方法。 居民感知的問卷調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的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從事職業等;第二部分是不同民族的居民對旅游影響的細節感知度調查;第三部分是調查居民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總體的態度。問卷題型設置為Likert 五分量表,選項為“非常贊同”“同意”“一般”“反對”“極度反對”。 SPSS的信度分析表明,認知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α=0.82,因而可以認定該量表的信度較高,量表的指標基本能反映要測量的潛變量。
問卷調查屬于抽樣調查的類型,涵蓋了天堂鎮及其周邊地區。發放問卷共計300份,不同民族問卷共收回240份,回收率為80%。
(二)受訪樣本概況
本次調查的樣本中藏族占22.9%,土族占30.4%,漢族占43.3%,其他民族占3.7%。年齡以25~44歲為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學及小學以下,家庭旅游月收入600元以內占31.6%、600~1000元占23.3%、1000~3000元占30.8%、3000元以上占14.5%(表1)。
根據對天堂鎮地區的鄉鎮干部深度訪談得知,調查樣本的結構特征與當地居民總體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認為本次調查樣本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
(三)細節感知度項目分析
細節感知度項目分析包括對不同民族受訪者對旅游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收入水平。旅游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表2)等16對各個民族的居民細節感知度的項目發現該地各民族居民對旅游的主要態度及觀點,理清思路,得出結論。
三、研究發現
(一)旅游對該地區居民的經濟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居民對旅游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具有強烈的感知。從旅游經濟影響的九項因素中可以看出居民對其中的七項因素表示贊同,對于景區的發展,使得很多年輕人放棄讀書而參與到旅游相關工作中來和當地景區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大學生畢業后來當地工作這兩項因素被調查者表示明確反對,這表明旅游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并沒有使得年輕人放棄學業,也表明該地區的旅游發展并沒有吸引高校人才來此地就業。 90.1%的被調查者表示隨著景區的發展,當地居民購物比之前方便了; 65.0%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地景區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收入水平;56.2%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當地居民開小商店、食宿服務、小交通服務、景區服務),這表明該區域居民參與旅游的程度較高,支持當地旅游業的發展。78.6%的被調查者表明當地景區的發展對生活的影響總體是有利的。 75.8%的被調查者表示隨著景區的發展,使得當地的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保持了較高的標準,這都得益于旅游業的發展。68.7%的被調查者認為景區的發展,導致了當地部分物價的上漲(具體表現為在當地旅游旺季旅館及一些賓館的房價比平常高的多,日常生活用品比起以前價格有所提升)。 57.5%的被調查者認為消費水平較高的游客對于消費觀念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以上這些都表明該地居民普遍認為旅游對當地的經濟有著積極影響,這也證實了在旅游發展起步階段,居民對旅游持積極的態度,認可旅游帶來的經濟影響。
(二)旅游對該地區居民的社會文化影響endprint
旅游給目的地社會文化方面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這種影響主要包括旅游活動對目的地社會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如語言、服飾、民間藝術等)以及社會生活質量(如家庭結構、性別角色、社會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游客的旅游活動帶給當地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旅游業的發展沖擊著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狀態。在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數據分析后發現,當地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正面感知略高于負面感知。
調查結果表明,旅游的正面社會文化影響方面,主要體現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促進本地歷史建筑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等幾個方面。59.1%的被調查者認為景區的發展導致當地傳統文化發生了改變,這說明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形成了沖擊,居民在生活過程中接受外來文化,逐漸將外來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融合發展,使得傳統文化發生改變。70.3%的被調查者認為景區的發展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這一現象說明當地居民接受外來文化的熏陶,主要體現在飲食上,受游客飲食的影響,逐漸增加了蔬菜及飲料的種類;穿漢服,是因為平時干活等方便,說漢語,是為了方便與游客交流。 58.4%的被調查者認為景區帶來的旅游收入,促進了政府對當地基本教育設施的投入。該項數據表明旅游促進并加大了當地政府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也使得政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教育。69.5%的當地居民認為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居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外來文化的刺激使得當地居民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居民想讓自己的子女走出當地去外面闖闖,看看。
在旅游的負面社會文化影響方面,只有25.5%的居民認為旅游發展導致了犯罪現象上升,給當地治安帶來威脅。由此得出以下結論:發展旅游會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地居民對此有一定的心里準備,從而有相應的承受能力。
(三)旅游對該地區居民的社會環境影響
為了發展當地旅游產業,提高接待能力及水平,增加景區的可進入性和游覽的舒適性,當地政府投入人力、物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舉措既方便游客開展旅游活動,又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但接待能力的增加會給當地環境帶來不良影響,這一點無論是政府還是當地居民都不容忽視。
調查結果表明,71.2%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本地歷史建筑和自然資源的保護。這說明當地政府及居民意識到旅游所帶來的具大的經濟效益,也意識到保護環境及歷史建筑的重要性,沒有自然資源及歷史建筑就沒有游客,沒有游客就沒有經濟收入。
只有38.4%的被調查者認為賓館、酒店等其他旅游設施的建設對本地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說明由于文化水平及其他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居民都能認識到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旅游環境的負面影響當地居民的感知相對較弱。
四、天堂鎮旅游發展對策
(一)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當地旅游發展,多聽取居民的意見
在旅游業發展中居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在民族旅游發展中居民是重要的人文景觀,是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影響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提高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的基本認識。 可以通過觀看紀錄片、閱讀旅游宣傳冊、現代媒體等一系列方法,廣泛宣傳旅游的意義。讓居民充分意識到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利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政府大力投入教育事業發展、民族文化及當地宗教文化得到傳承及保護、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等等。與此同時,對發展旅游過程中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當地居民應該有一定的心里準備。例如表2所提到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改變、當地的自然資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壞等,總體來說,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居民應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來迎接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其次,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旅游業的發展,聽取居民的意見及建議,充分保障當地居民因旅游所帶來的收益。居民對旅游業發展最基本的訴求就是保障其個人的旅游收益,進一步完善當地的旅游管理,避免因管理不當而出現影響居民之間感情等。所以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如表2所說政府利用旅游收入加大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多為當地居民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
(二)加強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保護當地的社會文化與自然資源
首先,通過宣傳讓當地居民了解、意識到保護環境和文化的重要性,也讓居民對以下行為產生警覺如:破壞社會文化和環境。同時在旅游規劃、開發及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保護政府占主導地位,居民、旅游企業、游客共同參與。
其次,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規范,采取懲罰措施,對破壞自然資源及歷史建筑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懲罰,同時可以設立意見征詢機制,咨詢居民對環境的建議及了解其基本要求,因為對于環境的變化情況,當地居民是最有發言權的而且也比較了解情況,并以此來促使旅游企業及相關組織,在開發和經營活動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在社會文化保護方面,應當注重培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積極開展對民族文化的開發、保護和傳承。
(三)處理好當地居民與旅游者之間的關系,保護當地居民的利益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核心利益相關者之一是當地居民與游客,他們其中的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損,都會導致旅游業的不健康發展。因此,天堂鎮的旅游發展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穩妥處理當地居民和游客之間的關系。來天堂鎮的旅游的游客不僅對當地的歷史建筑、自然資源、宗教文化感興趣,同時也對當地居民的活動行為、房屋建筑、服飾、生活方式及習慣等都會產生一定的興趣,這些都被當作風景來欣賞。而當地居民除了希望通過旅游得到一定的經濟收入,也希望從游客身上看到及學到當地沒有的新鮮事物,這種交流是雙方的也是相互的,必然會影響到交流雙方的態度和行為。如果當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正面感知較強,相應的就會支持旅游的發展。相反,居民對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強烈時,會使得當地居民排斥甚至阻礙旅游的發展。接踵而來的就是宰客現象的發生、社會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現象。endprint
因此,協調好當地居民與旅游者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顯得極其重要。
五、結論
研究表明,在旅游發展階段當地居民對于旅游發展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感知較為強烈,如“提高生活水平”“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保持較高的標準”;而對旅游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如“酒店等其他旅游設施的建設對本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居民對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感知強于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及環境的影響感知,以上這些都表明對于旅游的發展當地居民是積極支持的態度,這符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
旅游的發展對旅游目的地會產生必不可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方面,同時也伴有正面影響及負面影響。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組成元素是居民,并且旅游影響的主要承受者是當地居民,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短期內對旅游發展可能沒有影響,但是長期下去,會導致當地居民與旅游者、旅游企業、當地政府等產生直接的利益關系。因此,在天堂鎮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保障天堂鎮周邊的居民能享受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處理好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居民、旅游從業者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促進當地旅游于區域的協調發展。
在制定旅游發展規劃時,當地政府應對天堂鎮周邊的居民進行旅游影響感知方面的調查,從而知曉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及對自身利益的要求,從中找出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調查為基礎進行旅游影響評估,盡可能的減少因發展旅游業給當地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另外,在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及實施的各個階段,都應當建立有效及合理的公眾參與機制,使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及實施的各個階層的工作人員都能及時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意見,聽取當地居民的建議及心聲。
與旅游業發展關系密切的當地居民,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所得到的經濟收益,超過他們所承擔的社會文化影響和自然環境的成本,所以對于旅游發展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他們的感知較為強烈,因而對旅游業發展持積極支持的態度。旅游目的地居民持有的態度和行為,來源于他們對當地旅游發展影響的全面感知,因此,對當地居民旅游感知的有效調控,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社會交換理論,通過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參與機制,對當地居民的利益進行充分的考慮,實現當地居民有效地參與旅游規劃與發展,乃至旅游業的經營及管理,分享旅游經濟利益,這些可以使當地居民對旅游的發展保持積極的心態,從而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旺兵.基于居民感知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影響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7).
[2]Dong - wan Ko, William P Stewart.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
[3]Mathieson A, G Wall. Tourism: 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Harlow: Longman,1982.
[4]Nicholas Haralambopoulos,Abraham Pizam. Perceived Impacts ofTourism The Case of Samo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
[5]盧松.歷史文化村落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模式研究[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6]SharpleyR, Sharpley J. Rural Tourism: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7.
[7]李志飛.少數民族山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以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2).
[8] 剛索南草.淺析天堂鎮的歷史及對周邊影響.中國佛學,2010,(32).
[9]李安宅.李安宅藏學文論選[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
[10]Ross G 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an AustralianCit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3).
[11]劉振禮.旅游對接待地的社會影響及對策[J]. 旅游學刊,1992,(3).
[12]劉趙平.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