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良慶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是計算教學的兩駕馬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而算法是實施四則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在算理指導下的人為規定.所以,計算教學必須從算理開始,只有理解了計算的道理,才能“創造”出計算的方法,并進行正確計算.通過實踐和探索,我嘗試了以下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學具,是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抽象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體化,化難為易,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推導計算法則的過程中去,不僅解決算法——怎么算,還解決算理——為什么這樣算.
案例1 分數乘分數.
只用教材上的示意圖,學生很難理解.于是在教學中,我采取了讓學生動手折紙來理解算理的方法.
1.用一張紙表示1公頃,說明12公頃的14是多少公頃?
2.出示思考題.兩個分數各表示什么意義?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觀察圖上的結果是多少公頃?
讓學生結合思考題動手操作,學生在活動中,一邊動手,一邊思考,不但知道了兩個分數相乘后的結果,而且對分數乘分數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12公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也就是把1公頃平均分成2×4份,1份是18公頃.當1份的數會求后,2份、3份……的數自然也會求了.“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的算法也深深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達到了理法相融,理為法服務的目的.
在算法教學中,教師把評價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在相互爭辯、自我糾偏的過程中逐漸明白數理、掌握算法,在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多向交流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二、弄清算理,以理馭法
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么要這樣算.
案例2 一套書籍12本,每本23元,一共多少元?
知道用“23×12”來計算.但怎么算?自主學習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法:
連加:23+23+23+23+….
連乘:23×3×4,23×2×6.
分配律:23×10+23×2.
此時教師又將題目改為23×13,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多數學生選擇了分配律:23×10+23×3.
理由:10個23是230,
3個23是69,
230+69=299.
這就展示了筆算乘法的算理.
案例2以思維為主線、以算理為先導、以創造為契機,學生不但理解了算理,而且創造出了簡便的計算方法,歸納出計算的法則,實現了算理與算法的和諧統一.
三、掌握法則,優化算法
在啟發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并將以理馭法貫穿計算教學的始終.這樣,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掌握法則.
案例3 整數減分數.
教師出示復習題:1=( )6,4=( )3,1-25.
讓學生明白整數可以化成分母為任何數的分數,熟練掌握1減分數等于幾.
教師出示習題,讓學生練習,根據學生解答,教師板書:
① 3-58=238;
② 4-29=379;
③ 12-16=1156.
隨后,讓學生觀察以上等式,說說有什么發現?
生:得數都是帶分數,得數整數部分都比原整數小1,減數和差是同分母分數.
師:計算這種題目,只要從整數中拿出1去減分數,再和前面的整數合并就行了.
第①題因為整數和分數的計數單位不同,他們不能直接相加減,當3轉化成分母為8的分數時才能相減.但在以上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學生是如何轉化并相減的過程.3-58,學生可能將3轉化成288,將88減58得38再加上2;也有可能是將3轉化成248,再減58.學生在理解了第①題的算理后,再讓學生運用這兩種方法來完成第②題,當出現第③題時,絕大多數學生會很快選擇第一種算法.學生只有在經歷了這兩種不同算法的體驗過程,才會通過比較,體會到第一種方法的簡便快捷,才能形成教師最后所歸納的運算技能.
學生對某一計算技能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基本技能的支持,并在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基礎上,經歷觀察、比較、分析、篩選從而得以靈活運算的過程.
四、練習鞏固,簡化運算
為了促進學生熟練掌握計算的技能,加強練習是十分必要的.要注重對比訓練,重視錯題分析,熟記一些常用數據,練習內容有針對性和主題性,練習安排有坡度、有層次,注意練習的質與量的辯證統一,要注意多次的反饋等.
學生理解并掌握新的運算法則之后,開始訓練時,要嚴格要求學生用法則進行運算,還應要求口述計算過程,培養學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據,以確保運算的自覺性和正確性.口述計算過程就是學生依據算理在心中再次提煉算法的一個過程.綜上所述,計算能力的培養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規律性,高度精練運算的思維過程,多加練習并形成一項技能.
總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除了建構計算教學的課堂模式,為解決當前計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算法,輕算理”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外,還要注重學生計算興趣的培養,它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它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有力保障,培養認真審題、認真演算、檢驗、及時訂正的習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