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紅
摘要:傳統的語文作業設計思路體系顯然與此不符,應當予以改革。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業設計,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提高語文素養作出努力。
關鍵詞:語文;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97-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方式做出了明示:自主、合作、探究,并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規定"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傳統的語文作業設計思路體系顯然與此不符,應當予以商榷和改革。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業設計,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提高語文素養作出努力。那么,應該怎樣進行語文作業改革、優化語文作業設計呢?
1.激發學習興趣,變機械重復為快樂實踐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個位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許多作業練習,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預習,更多的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作業,如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許多實踐性很強的作業時常出現在我的課堂中。例如:學了《雪地里的小畫家》后,學生們情不自禁地一邊背誦,一邊做起了自編的動作;學習《秋天》之前,讓學生們去大自然中找秋天,搜集描寫秋天的詩句;學了《丑小鴨》、《小鹿的玫瑰花》等故事性強的課文,讓學生們排演課本?。粚W了《四個太陽》,孩子們爭相介紹自己畫的太陽、要送給什么人,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純真善良……應該說,比起常規的抄寫練習,這樣的作業難度是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況卻比想象的好許多,學生不但不把它們看成是負擔,能按時完成,而且還花了很多時間,把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可以說是以作業為樂。將學習從單一的抄抄寫寫中解放出來,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想象、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
2.重視學習主體性,變硬性統一為自由自主
(1)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自主"應當成為小學生語文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設計作業,增加作業的可選擇性??梢园炎鳂I設計成"快餐"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較A套餐要低一層次;而C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布置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同時,學生又具有好強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作業的形式也要多樣化,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練、制作、游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另外,對于作業,過去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把"合作"作為必要的素質來培養。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研究表明,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呈正態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約各占人群總數的1%,偏高(110-129)與偏低(70-89)約各占19%,智力中常約占60%。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如低年級抄寫字詞類的作業,對優生可不必抄寫幾遍,要求他們將這些詞語抄一遍選擇幾個喜歡的詞語造句。中生則可以選擇一或兩個造句,對于較差的孩子則可只抄寫。再如中年級寫觀察日記,對好中差三類學生要求各不相同。對好學生要求不僅能細致觀察,具體描寫,還要表達出一定的喜愛之情。對中等學生,要求細致觀察、條理清晰、描寫較具體。對差生要求仔細觀察,能比較有條理地抓住主要特點,寫一段話就可以了。
但學習能力的先天差異并非一成不變。在良好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經過努力,這種差異也是可以改變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施以科學的方法,分層次設計作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如小學階段的兒童概念化形式過程為: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的實物概念受詞所含的直觀特征以及事物的實際用處所支配,難以理解事物的抽象本質;到三、四年級,兒童的概念和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既能擺脫被感知的直觀特征,又能開始揭示一般的本質特征;到五年級才開始向更高水平發展。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在前一階段基礎上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如:寫讀書筆記,一、二年級以摘抄為主,三、四年級以概述為主,五、六年級以談感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