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亮
電磁鐵對大家來說并不陌生,電磁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例如:電磁起重機、電磁選礦機、磁懸浮列車、揚聲器、電鈴、電磁繼電器等,由于這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我們一起把探究學習和發現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到學習科學的興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為學生張揚個性提供更好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實驗課堂中充分體驗到實驗創新的樂趣。
一、將實驗臺換成制作好的木架
我們做的常規電磁鐵的實驗,是在實驗臺上操作的,電磁鐵磁力大小及吸附材料情況,學生不易觀察到。然而,在師生共同制作好的木架上做電磁鐵的實驗,電磁鐵磁力大小及吸附材料情況顯而易見,學生便于更好地觀察并能準確記錄實驗數據,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變換電磁鐵吸附材料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要有新的可能性,要從新的角度去看原來的問題,更需要創造性的想象。
通常情況下,我們利用大頭針(或回形針)作為電磁鐵的吸附材料,由于課上時間有限,數大頭針(或回形針)的個數時會浪費不少時間,影響了實驗的有效探究活動。科學來源于生活,今天利用我們家鄉豐富的鐵礦資源,變換電磁鐵吸附材料,把大頭針(或回形針)換成鐵礦粉,我們一起看看實驗結果。當電池的節數(3節)、鐵芯的大小形狀不變的情況下:線圈匝數80圈的電磁鐵,吸附鐵礦粉的克數是2.5克;線圈匝數30圈的電磁鐵,吸附鐵礦粉的克數是1.2克。(鐵礦粉的克數可用天平進行稱量。)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獲取知識的基本能力。我們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學生才能更好地提出有結構性的問題,從而引導他們在操作、觀察、討論、思考中發現問題。
電磁鐵吸附材料用鐵的合金(硬幣)代替大頭針(或回形針),當電池的節數(3節)、鐵芯的大小形狀不變的情況下:線圈匝數80圈的電磁鐵,吸附硬幣數量是8個;線圈匝數30圈的電磁鐵,吸附硬幣數量是3個。學生提出了多種猜測,這些猜測不是學生自由想象的,是在實驗操作完之后,比較各小組的實驗現象及數據后發現的,這些實驗現象及數據都是有科學依據的。實驗的驗證是: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線圈匝數越多,磁力越大;線圈匝數越少,磁力越小。
三、改變電磁鐵鐵芯的形狀
常規的科學實驗,需要驗證性的較多。通常是,教師把實驗目的、步驟、方法及注意事項等詳細而周密地交代給學生,有的連實驗結果也事先告訴了學生,學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做就行了。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強調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我們要大力提倡探究性的實驗學習。我們平時利用鐵釘做鐵芯,從來沒有改變過鐵釘的形狀,今天,我們繼續探究變換鐵芯的形狀與電磁鐵磁力大小的關系。把鐵芯制成(U型、1型、V型和O型),在電池節數(3節)、線圈匝數30圈不變的情況下:U型電磁鐵吸附硬幣數量是3個;1型電磁鐵吸附硬幣數量是4個;V型電磁鐵吸附硬幣數量是3個;O型電磁鐵吸附硬幣數量是3個。實驗驗證: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鐵芯形狀關系不大,無論什么形狀的鐵芯要與電流強度相匹配時,才能產生較大的磁力。
四、有無鐵芯與電磁鐵磁力的大小
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驗證問題,最后自己得出結論,這樣的實踐活動就是有實在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興趣濃厚,求知欲極強。學生通過科學探究實驗得出的結論: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強,無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弱。我們也可以將鐵芯換成木芯,電磁鐵磁力也會變弱。更直接的辦法是將電磁鐵的鐵芯(或木芯)從中間抽走,只剩下繞好的漆包線,電磁鐵磁力就會更弱。當電磁鐵的磁力很弱或微弱時,我們用硬幣或鐵礦粉做吸附材料時,不能更清楚查看實驗結果,那么有什么樣的好辦法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的探究,充分的猜測與想象,從而領悟科學的本質,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教師引導學生,課下借助網絡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可以借助小磁針或傳感器讓實驗結果更直觀、更準確。
總而言之,這樣的探究實驗課,與常規的教學方法有本質的區別:教師要精心準備,善于引導,多讓學生經歷實驗的探究過程,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留下更廣闊的空間,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到實驗帶給他們的樂趣。讓每位學生的特殊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更好的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做中學、學中悟!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蔡園鎮孟官營完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