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濤
摘要:通過探究發現生活中彈性物體的共同特征,認識物體受力時形狀會發生變化,去掉外力后恢復原來的形狀;通過實驗體會到彈力的性質,了解彈力在生活中應用;了解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之間的關系,能夠做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之間關系的實驗;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關彈性現象,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彈性 彈力 探究
教學過程:
一、經歷活動,理解彈性
1.導入談話:
同學們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處呢?(生:直尺,用來畫直線。)
師用直尺做按、松動作,學生觀察匯報
師:像直尺,我們給他施加一個力,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去掉這個力,又恢復到了原來的形狀。那么其它的物體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2.打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袋A(里面有海綿、皮筋、皮球、彈簧),請同學們自由的玩一玩這些物體,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在玩的過程中注意觀察這些物體有什么變化?(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玩法。)
3.展示匯報:誰來給同學們展示一下你是怎么玩的?
學生匯報:
(不管學生匯報哪種物體的玩法,教師都要抓住物體受力、形狀或體積改變、去掉力、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四個要點。)
4.總結:像我們剛才玩的這些東西,你發現這些物體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師:物體受力后形狀或體積發生變化,去掉力后,又恢復了原樣,物體的這種本領叫彈性。(板書:彈性)
二、所有物體都具有彈性
1.師:剛才我們玩的這些物體都有彈性,找找你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
學生舉例:松緊袖口、橡皮、皮膚、課本等。
師:真了不起,同學們一下子說出了那么多。那你認為玻璃有沒有彈性呢?
有的同學說有,有的同學說沒有。
師:有的同學們認為它有彈性,有的同學認為它沒有,到底有沒有呢?我們來做個實驗研究一下。
2.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燒瓶里裝滿紅色的液體,用橡皮塞塞緊,插上一根玻璃管)。師:我用兩只手使勁擠玻璃瓶,如果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就能說明什么?(生:燒瓶的體積變小了,燒瓶里的水就會沿玻璃管上升,說明玻璃也有彈性)
3.教師邊說邊操作
4.通過剛才的實驗,同學們認為玻璃有沒有彈性呢?(同學們齊聲說有)
5.小結:
師:有些物體,在受力的時候,形狀或體積變化很明顯,人們很容易的判斷它們有彈性,有的物體形狀或體積變化不是很明顯,人們認為它們不具有彈性。其實也具有彈性,沒有彈性的物體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物體都具有彈性。
三、理解彈力
師談話:同學們再看,我把一塊橡皮放在直尺的一端,用力往下一按,松開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生:橡皮會被彈跑)
師:果然,像同學們說的那樣,橡皮被彈跑了,也就是說,橡皮產生了運動,是什么使橡皮運動了呢?(生:是力。)
師:是什么力量把橡皮彈出去的?這種力量是怎樣產生的?老師剛才往下按直尺時,直尺怎么了?(生:形狀變彎了。)當松開手后,直尺又怎么樣了?(生:又恢復了原樣。)直尺在恢復原樣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力,這種力就把箭從手中向前方射了出去。在恢復原樣的時候產生的這種力就是彈力。(板書:彈力)
那海綿恢復原樣時產生的力是不是彈力?皮筋恢復原樣時產生的力是不是彈力?
師:你想不想感受一下彈力?請同學們在玩一玩剛才的那些物體,在玩的過程中,請大家注意體會手上的感覺。
學生再次玩各種物體。
師:誰來談談你有什么感受?
我們在給氣球向里的力時,氣球就會產生一種向外的力讓它恢復原形;
師:這種力的方向和你用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正好相反。
師:?在玩這些物體時,它們的形狀或體積都發生了變化,它們都想恢復原樣。這種能使物體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的力,我們把它叫做彈力。(課件出示彈力概念.)彈力的方向和你對物體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
四、舉例
師:我們認識了彈性和彈力。其實彈性在生產、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學生舉例。
師: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非常的豐富,其實利用彈性的物體還有很多,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圖片.(課件出示圖片.)
師:撐桿跳高:人們利用桿的彈性能跳的更高。跳板:人利用跳板的彈性可增加彈跳的高度。車座:可以減輕震動。
五、探究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之間的關系
1.師:認識我手里是什么嗎?(生:拉力器)
師:下面我們就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誰自告奮勇上來試一試?(找3名同學)
師:誰的力氣大?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生:XX的力氣大,因為他拉得拉力器更長。)
2.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拿出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袋2,小組同學討論一下,你們打算怎樣研究?在研究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
生:要用尺子測量出每次的長度;
師:同學們想的真周到,老師也有幾點要求:
(1)在做研究前小組長要分好工,誰負責掛鉤碼?誰負責記錄等。
(2)為了統一,我們把尺子的0刻度與彈簧的最上部一圈對齊,直尺要豎直放于桌面,讀數時看最下部一圈所指的刻度,并且視線要與刻度平齊,并及時地把數據記錄下來。
(3)掛上鉤碼,要等彈簧靜止不動后再測量。
3.學生做實驗。
教師巡視,及時解決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學生匯報實驗。(每組指派一名同學到臺上用實物投影展示小組的實驗結果)
師:總結學生實驗結果,人們根據這個規律就制成了測力計。(出示測力計)
師:還是這個彈簧,如果無限制地掛下去,彈簧會怎樣?看來彈簧的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我用很大的力拉橡皮筋,它會怎樣?這說明了什么?(生:超過了它的彈性限度。)看來,物體都是有一定的彈性限度的。(板書:彈性限度。)
六、應用與拓展
師:我們知道物體的彈性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那么多的便利與快樂,你想不想利用物體的彈性設計一種新型產品,讓它能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請同學們課下思考一下,我們下節課再進行交流好嗎?
七、結語
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像這節課我們玩的皮筋、海綿、皮球、彈簧都是不起眼的東西,我們卻從中學到很多科學知識,其實,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老師也相信大家只要大膽猜測,仔細研究,多動腦,多動手,每一節課都會學到很多科學知識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莊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