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超
地球與宇宙知識是蘇教版教材中科學知識范疇之一,它包括地球的概貌和組成物質以及因地球的運動而引起的各種變化,還包括天空的星體。但是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別宏觀的,遠距離的東西。大容量的知識,離學生很遠的內容,對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是枯燥的沒意思的東西,要想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將會很有難度。
如何有效完成這些任務,如何有效建構“地球與宇宙”相關的科學概念,促進學生抽象知識的掌握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有效的教學,淺談三點,如下:
一、設計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
要建構相關的科學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通常要以“活動”為載體,通過你建構的各種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從而來理解科學,領悟科學真諦。
“地球與宇宙”知識大多都是很抽象的教學內容,那么我們要學生怎樣體驗并能理解到相關的科學概念呢?除了常見的觀察實驗、搜集信息、科學小制作等主要活動外,我還采用了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的教學策略。例如五年級下冊《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一課,重點認識地球的物質:巖石與礦物。為了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礦物資源的日益減少以及礦物資源的巨大價值和用途,我設計了讓學生扮演采礦人、把教室當成礦山讓學生去分次尋寶的活動。首先,給所有同學編上號碼,然后先讓一號找,再二號找,最后三號四號一起找,找完最后都要反饋收獲情況。可想而知,三號四號采礦人基本會空手而歸。此時此刻,大家一起談感受。最后學生發現礦物資源就是這樣被人類一遍又一遍地大量開采而導致日益減少的。
同學們有了親身體驗之后,知道礦物資源會隨著挖掘的越多就會越來越少,所以他們懂得了礦物資源的珍貴。
接著我又設計了師生轉換角色:教師充當經理收購礦物,學生充當推銷員向經理推銷礦物的活動,讓學生知道礦物資源在我們生活中巨大價值和用途。學生活動完之后,知道礦物資源原來這么有用途,但是卻越來越少,所以由衷的產生了珍惜之情,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
二、運用多媒體,使學生具有真實體驗
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策略,而對于介紹天體上的星球時,我們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有效軟件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把真實的地球與宇宙環境引進課堂,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通過自己真實的觀察和記錄,讓學生實實在在體會到了離我們遙不可及卻又近在眼前的宇宙奇跡,讓我們的教學變得異常生動起來,這樣具有真實體驗的教學更調動了學生關心宇宙、了解宇宙的好奇心,從而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登月之旅》一課,介紹的是天空中的星體之一:月球。首先開課伊始,我就渲染了神秘氣氛,我從古代的神話、詩歌到現代的宇宙飛船,人們都迫切想揭開月亮神秘的面紗,那么同學們想不想一睹月亮的真面目?這時我利用了google地球軟件,慢慢從小到大播放月球,學生真真切切看到了整個月球的地形地貌,環形山、月海、月陸以及月面輻射紋等清清楚楚;放到最大時,甚至都可以看到月球上那松軟的塵土。通過這個先進的軟件技術讓學生如同親臨月球一般,學生情感上震驚之余,更是對月球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就在這時我提出關于月球的一系列問題,如:“大家看到月球上的環形山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月球上的溫度與地球相差多少,月球上的引力大小如何……”,同學們暢所欲言之后迫切想知道真相,所以一段介紹月球的視頻播放后,學生頓時感覺到非常滿足。學生主動想學,這才達到教學目的。
三、開放性網絡教學,發展學生思維
地球與宇宙是客觀存在的,宇宙探究更是開放復雜的,所以簡單的軟件和多媒體視頻不足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求助于開放性網絡教學,這種時間空間的開放使難以親眼觀察的地球宇宙的真相變得容易起來。例如《地球以外還有生命嗎》一課,為了讓學生能在短短的一節課上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陽系里其他的星球上是否還有生命存在,我這樣設計:模擬進入外太空,進入網絡時空站,到各個星球中,每個組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務,有的組探索的是金星、火星的,有的組探索的是木星、水星的;有的組探索的是天王和海王星的,還有的要探索衛星的,如,土衛二,木星的衛星等,考察是否有生命存在。
這個活動運用任務驅動式,由興趣帶動學生主動去網絡上去尋找答案,大大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和開放性,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學生的頭腦也得到了拓展,思維變得深刻了。
雖然我的這些策略還很淺顯,但我都是在不斷實踐中總結經驗方法。科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愛學樂學,養成獨立思考并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為此目標,我將不斷努力探索!
(作者單位:大連甘井子區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