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酒店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困境,本文基于就業需求導向審度該專業課程體系,發現培養目標不切實際、課程結構混亂、實踐課程效果差、課程內容滯后的問題凸顯,從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構建思路。
關鍵詞:就業需求;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2014年參與“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的178所高等學校共同發布了《駐馬店共識》,《共識》指出:“高等教育體制和結構改革,必須聚焦到更好地服務青年就業上,要推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本文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反思現有酒店管理本科課程,提出有針對性的構建策略,以期為我國酒店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提供思路。
一、對就業導向的理解
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觀念是指把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和有助于實現就業作為學校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很多學者把酒店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具體要求作為導向,對專業教育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這種研究過于局限,對就業導向的理解應該在橫向和縱向上有所延伸。
橫向方面,酒店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去向不僅僅局限于高端酒店,還包括旅游、休閑、奢侈品、會展、職業教育等行業,因此在研究行業需求時不僅應關注酒店需求,還要考慮其他相關行業,否則將制約學生的選擇和發展。
縱向方面,就業導向下的人才教育不應是謀得一個職業的功利性教育,而應是培育學生職業生涯的持續性教育,既要滿足學生的當前需要,更要關心學生的職業發展前景。
二、酒店管理本科生的就業困境及原因
缺乏核心競爭力是酒店管理本科生就業的最大困境。在對口就業方面,酒店管理本科生沒有突出的實踐能力或職業技能,一旦到了酒店這種應用性很強的行業,無法很快適應工作崗位,所以有些酒店反映本科生有眼高手低、職業忠誠度低等問題。在其他行業,酒店管理的本科生也沒有核心競爭力,無論從事何種職位都不夠專業,缺乏可以代替其他專業學生的能力。另外,就業崗位與心理預期偏差大、缺乏職業認知和職業規劃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就業困境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需求產生了錯位,而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課程體系的構建,很多高校在設置課程時以傳統學術理念為主導,忽視了本專業的應用性,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行業需求產生了較大差異,因此,如何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基于就業需求導向審度本科課程體系
目前國內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由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踐環節三部分構成,其中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公共課包括政治、大英、高數等;專業基礎課主要涉及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知識;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房務管理、餐飲管理、會展管理、酒店營銷、信息管理等課程;實踐環節包括專業見習和實習、酒店技能訓練等課程。
基于就業需求導向,筆者針對酒店管理本科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師隊伍四方面設置調查問卷,分別向湖南師范大學、林業科技大學、湖南女子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13、14級學生發放了125份問卷進行調查,并結合對其他學校的調研結果,分析本科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1.培養目標不切實際、無特色
很多高校將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酒店業或相關行業的高端管理人才,并在專業教育中突出該培養目標,以致學生先入為主產生了畢業后將進入管理崗位工作的錯誤觀念。這與酒店行業的現實不符,應屆畢業生因缺乏工作經驗,根本無法直接擔任管理工作。學生抱著較高的心理期望從事辛苦的基層服務工作,很容易產生工作倦怠。另外各大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千篇一律、毫無院校特色的問題比較突出,據調查結果顯示,僅7.2%的同學認為本專業有院校特色。寬泛、沒有特點的培養目標導致學生沒有核心技能,就業競爭力低下。
2.課程結構缺乏邏輯、較混亂
調查問卷中詢問“您認為課程設置的問題有哪些?”時,78%的學生選擇“課程設置龐雜、混亂”,是本科課程設置最凸顯的問題。由于學術積累不足、可行性論證不充分,酒店管理的課程設置依附于旅游管理專業,強調“全才”教育,導致課程結構比較混亂。比如專業課中開設了《西方經濟學》、《旅游經濟學》等內容重復的課程;而《酒店職業素養》、《酒店品牌建設與管理》等重要課程則沒開設,或者開成了選修課,混亂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對行業和自身知識體系缺乏明確的認知。
3.實踐課程比重較小,效果差
在問題“您認為課程設置的問題有哪些?”的選項中53%的學生選擇了“實踐課程不足”,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本科課程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實踐課時的比重較小。另外實踐課還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很多院校的實踐課時集中在校外實習,校內實訓課時偏少,致使學生在上崗前沒有得到更多實訓,動手能力差;二是實踐課程受多方因素限制,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本科實踐課程的訓練不能局限于單純的鋪床、擺臺等基本的技能訓練,應重視學生創新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4.課程教學內容滯后、重復多
由于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師時有明確的學歷要求,所以酒店管理的師資隊伍都是碩博士畢業生,缺乏酒店實踐經驗,所以在授課內容上往往依賴于教材。然而酒店管理類的教材的編寫至少滯后行業發展十年甚至二十年,導致專業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后;另外很多課程的授課內容重復很多,比如專業課程中《客房管理》和《酒店市場營銷》中都講客房定價問題;《酒店服務禮儀》中涵蓋了前廳、餐飲、客房等部門的工作流程,這些內容又將在其他專業課中出現。
四、酒店管理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
1.明確培養目標的落地化和特色化
培養目標應轉變觀念,定位于為酒店業、旅游業、休閑業等服務性行業培養具有高素質、國際意識豐富、專業知識扎實的人才,具體培養經營、策劃、行政等方面的創新者。酒店管理本科課程體系應明確培養學生的“四大核心能力”在于語言表達能力(突出英語)、服務能力(精通服務技巧和技能)、社交能力(溝通和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服務創新與創業能力)。此外為提升本科層次的教育水平,高校可以結合自身條件,在酒店產業鏈中選擇酒店規劃設計、酒店房地產、酒店資本運營、酒店營銷、酒店戰略管理等方向,進行差異化辦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endprint
2.加強課程設置的企業參與度和模塊化引導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基于就業需求導向的課程體系必須強調行業需求。我國院校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數是以學校為主體,這種課程開發體制存在著很多弊端,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能及時反映到課程中。因此,要保證課程體系設置科學合理,必須有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課程建設。另外為避免課程的混亂,可根據行業對學生的素質要求將課程模塊化,如設置外語能力模塊、服務技能模塊、戰略管理模塊、營銷能力模塊和人文素養模塊,根據模塊依次遞進設計學期課程,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科學化、合理化。
3.完善實踐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
實踐類課程設置是提高酒店管理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首先應確保實踐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占較大比重;其次本科層次的實踐課程應有別于大專層次,實踐課不等同于實訓課,應采用實訓課、市場調研、營銷策劃、產品設計、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等多種形式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三教師應明確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加強實訓指導,提高考核要求,提升教學效果。
4.強調師資隊伍與行業的對接
高素質師資是高質量教學的前提和保障,本專業本科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強烈的職業意識,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緊密的行業關注度。針對該專業師資呈現年輕化、高學歷、半路轉專業、實踐能力缺乏等特點,學校應制定規范的實崗鍛煉制度,提供工作平臺,要求專業教師5年內必須到酒店實崗半年以上,以確保師資與行業緊密銜接,避免教師的授課內容脫離行業的發展。
酒店管理專業2012年才被《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列為獨立的本科專業,畢業生數量較少、就業時間不長是本文的研究局限,今后筆者將跟進畢業生的發展情況,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動態,為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更科學、全面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徐菱苓,孫艷.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02):19-24.
[2]施國新.基于打造“中國服務”的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全產業鏈辦學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2015,32(06):98-100.
[3]皮平凡,黃燕,肖璇.基于職業經理人目標導向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27):267-269.
[4]張茹慧.酒店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方寧(1982- ),碩士,湖南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和旅游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