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華+王評
摘 要:聲樂是一門通過人聲唱出帶有語言以及情感的音樂藝術,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產業迅速發展,聲樂藝術的教育背景也在不斷進行改革與完善,尤其面對新媒體傳播介質的快速普及,我國聲樂藝術正在逐步呈現出大眾化、個性化、本土化、娛樂化發展趨勢,數字化的信息時代為藝術大眾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現實條件,也為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但在新媒體環境之下,一味追求娛樂大眾,內容低俗化的藝術形式也不在少數,所以要保證聲樂藝術的高效發展,還需對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院校教學手段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思路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高校聲樂教學;大眾化;個性化;本土化;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J6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183-02
在過去傳統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多數的藝術家們長時間經歷著學院式較為封閉的技法訓練,他們心懷崇高的藝術理想,對大眾文化卻嗤之以鼻,這致使藝術處在了一種尷尬的境地——曲高和寡,使人望而卻步。但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為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精神需求的普遍提高,藝術開始走進生活,人類開始享受藝術。在今天,音樂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常見藝術,其傳遞形式多種多樣,電視、網絡,甚至是KTV……多樣化的音樂傳播形式也賦予了該藝術鮮明的時代特征,但同時也為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高校的藝術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的需求,當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也為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創新型思路。
一、新媒體時代下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趨勢
媒體的發展對藝術的傳播有著極大的助推作用,廣播盛行之初,各地紛紛建立了音樂電臺,為聽眾送上多種音樂曲目,傳達出豐富的情感與心靈的撫慰;電視出現后,其聲像合一的優勢不但使受眾能夠聽到動聽的音樂,還能夠欣賞到精彩的表演;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宣告著媒體時代的又一重大變革,網絡的時效性、傳播方式多樣性、雙向互動性的特點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需求,聲樂藝術通過網絡得到了更加廣泛與快速的傳播,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也使受眾能夠參與其中,積極互動,來零距離感受聲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一)大眾化發展趨勢
新媒體的發展為藝術的大眾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通過現如今的媒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著關于音樂藝術的熏陶,就以當前的音樂選秀節目為例,從湖南衛視到《超級女聲》到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形式多種多樣,上到明星,下到百姓,都成為了此類節目的主要對象,在這里沒有身份限制,沒有年齡區別,好的音樂可以源自任何一個人心懷音樂夢想的人,技術革命的浪潮打破了藝術的孤獨境遇,使音樂藝術開始深入大眾,而大眾既可以是每秒音符的接收者,同樣也可以是美麗聲音的傳播者,媒體的發展為聲樂藝術與大眾之間架起了聯通的橋梁,同時也為聲樂教育奠定了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藝術大師面對大眾化的教育,例如在音樂選秀節目中,一般會邀請具有權威性的音樂明星或大家來擔任評委,他們的適時點評不但對參賽者起到指導性作用,還對廣大的媒體受眾起到積極的引導性作用,進而使大眾對聲樂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可見,大眾化特征已成為新媒體時代下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二)個性化創新趨勢
網絡時代下的一個重要標簽就是個性與創新,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網絡系列神曲的出現與盛行似乎有力地印證了這一說法,網絡歌曲的流行最早始于2004年,當一首《老鼠愛大米》紅遍大江南北時,它的演唱者楊臣剛也被大家漸漸熟知。著名的作曲者許嵩最開始也出現于網絡,他的音樂才華頓時被被大眾所傳頌,網絡的發展為具有音樂天賦的人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廣闊平臺。當更多的人躋身于網絡之時,面對碎片化的信息如何才能凸顯自我又成為了傳播者的另一需求,于是個性化創新成為又一趨勢,這為神曲的出現提供了又一契機,極具代表性的神曲要數《忐忑》,由于它歌詞的特殊性,再加上龔琳娜深情并茂的表演使不少人紛紛感嘆,同時也在翻唱,但卻望塵莫及,此外《忐忑》具有弘揚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以笙、笛、提琴、揚琴等樂器伴奏,運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同時融合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在及其快速的節奏之下變換無窮,融合了中國戲曲的特殊韻味,同時也具有多種現代的創新因素,該創作為聲樂藝術的個性化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三)本土化融合趨勢
在意大利,音樂教學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狀,音樂教師更愿意教授學生唱意大利文,他們的主要目的很簡單,就是保護當地的語言、文字與音樂的尊嚴,雖說這樣的做法不免有些封閉,但他們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卻值得我們高度借鑒。
中國聲樂藝術在創作之處,注重學習借鑒國外藝術歌曲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在不斷突出我國的民族氣質,但后期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我國所特有的民族唱法也在漸漸轉變,部分特色民歌已經逐漸離我遠去,當面對眾多只為圖聽覺一時之快,而毫無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時,不免讓人心生悲情。藝術展現情感,更應傳承文化,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就是突出的典范,她所主演的《云南印象》將云南原創鄉土歌舞與民族舞重新整合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嘗試得到了業界與大眾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在向世人展示出中華民族的藝術之美,當下弘揚民族藝術文化勢在必行。為此,國家與院校對聲樂藝術本土化的意識也開始逐漸覺醒,在教學中尤其十分注重聲樂藝術的本土化講解與創作,已達到透視其藝術美學內涵的真正目的。
(四)娛樂化享受趨勢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層面也有了更高需求,尤其面對當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娛樂化的享受能夠使人的精神壓力得以緩解與釋放,為生活與工作增添動力。基于此種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各大媒體之上,娛樂性的新聞信息總能博人眼球,即使是某個明星的生活瑣事也會成為觀眾的焦點。回歸到聲樂藝術中,娛樂化享受這一發展特征同樣十分明顯,最具典型性的要數由內地流行樂女歌手王蓉填詞、譜曲并演唱的歌曲《小雞小雞》,該歌曲登上美國《洛杉磯周刊》“2014年全球十大最瘋狂的音樂電視”及HITFIX網站“2014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MV”兩榜榜首。在創作上,歌曲旋律部分的歌詞從頭到尾不超過五個詞:小雞、母雞、公雞、咕咕day。歌聲顛覆性的采用了模仿動物的各種叫聲進行,讓人們心態放松,壓力緩解,甚至通過使勁的“吐槽”給人們帶來了愉悅與愜意。這首歌已經不單純是一首音樂作品,更是一項娛樂產品。就在大家爭相模仿的同時,該歌曲也倍受爭議,其曲風怪異、荒誕,大部分歌詞聽起來就像是農場里受驚時的小雞發出的噪音,以及其他各種家禽奇怪的、詭異的吼叫聲,它帶給人的不是藝術的美好享受,而是聽覺的重度污染。針對聲樂藝術發展的娛樂化傾向還需有度,而不能單純只為娛樂而創作,更應講求娛樂的藝術性。endprint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思路
面對新媒體環境下聲樂藝術大眾化、個性化、本土化、娛樂化的發展趨勢,高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搖籃,聲樂教學之路自當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開展創新型教育思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不斷提高聲樂教學水平,培養出優秀的藝術傳承者。
(一)不斷培養教師對聲樂藝術的時代意識
教師作為學生最直接的知識指引者,在對任何事物的看法上都要做到以身作則,時代在進步,思想自然也要與時俱進,尤其是文化產業的興起,面對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出現,聲樂教學也需要不斷緊隨時代步伐,注入新鮮血液。目前一些教師,尤其是一些年齡偏大的教師,他們很多年都在為學生傳輸同一種理論與思想,對于外界的改變要不就是沒有認識,要不就是視而不見,甚至是全盤否定,這樣一來教師的思想理論與學生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是完全脫節的,最終使學生不但學不到實用性的東西,反而會固化他們的思想,限制他們能力的發揮。所以這方面院校有必要定期對相關教師作必要的培訓,可以邀請一些在聲樂業界有所成就的工作者來為教師們進行講座,近距離交流聲樂發展以及教學心得,以促進思想的碰撞,為聲樂教學提供更好的創新型發展思路;也可以通過網絡等新興媒體學習和了解國內國外的聲樂教育的前沿發展。
(二)多層次的教學方式
聲樂的學習并不是機械的,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這一單一形式。如果僅僅靠課堂的幾十分鐘學習一門藝術,來達到爐火純青的目的是不符合實際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利用更多的時間去認真領悟與親身實踐,在這里教師的引導作用很重要,要引導學生除了課堂中的吸收,還要多聽、多看、多思。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與新的思想觀點高度豐富,完全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在網絡平臺之上對聲樂展開擴展式教學,如在平時休閑娛樂時,老師利用QQ、微博、微信等多種方式將一些有趣的聲樂知識或是科學的練聲方式分享給學生,這樣大家會用一種輕松的心態來接受,除去了課堂之上的緊張性與被動性,這樣一來學生反而更有興趣。或是利用網絡建立相關的討論群或論壇。此外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相關網站與同行互相學習并交流。
此外,我們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課外學習的機會,比如聲樂講座、音樂會觀摩,以及優質網絡課的推薦等。另一方面,內容也可以不局限于聲樂,音樂修養對于每一個音樂人都至關重要。如以制作探索性音樂而聞名于世的譚盾先生,他近年來多場演出倍受關注,譚盾先生的個性及音樂深度己在音樂史上留下足跡,他的音樂有著歷史感和中國傳統精神,他的音樂想象力令人欽佩不己,在他的音樂里聽到了人類靈魂的聲音,這正是今天音樂藝術中所需要的。
(三)多樣化的教學內容
教學的內容不再單一,不能一味地崇尚西方歌唱藝術,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不容忽視,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包含了說唱、戲曲等,它們都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也為民族音樂的進一步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因而在教學中應該加強這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的民間音樂,更可以結合當前的跨界藝術,如將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而衍生出來的新的藝術形式等。比如以現代模式回眸傳統的女子十二樂坊,在各種元素不斷破壞和沖擊音樂、也不斷呈現新的音樂流行趨勢的時代,女子十二樂坊卻展現出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別樣的風景。
(四)以賽促學
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各種層次的比賽異常繁榮,當然也魚龍混雜。雖然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不可否認一些比賽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我們無法否定比賽的積極作用,越是專業級別的比賽越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而作為高校的聲樂教師有必要加以識別,并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比賽信息,鼓勵學生積極參賽,并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參賽作為一個教學目標,隨時做好參賽的準備。我們的聲樂學習不是理論的學習,而是技能的掌握和藝術的表現,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舞臺的檢驗,因而讓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專業比賽,不但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舞臺,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同時在比賽中得到更廣闊的見識,從而促進自己的專業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媛媛.聲樂教育中新媒體互動作用發揮探討[J].黃河之聲,2014(18).
[2]曹登銀.高校聲樂專業教師課外育人的實踐探索[J].音樂時空,2013(06).
[3]楊春強.創新教育視域中的高校聲樂教學[J].戲劇之家,2014(10).
[4]任雪晨.流行音樂娛樂化趨向之議[J].黃河之聲,2013(18).
[5]陳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J].新聞戰線,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