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俏敏
摘 要: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良好的群眾文化帶動社會經濟飛速的發展,健康良好的群眾文化對于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進行了分析研究,為今后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252-02
近年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對于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長。群眾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的產物,自它產生以來在任何一個歷史形態的社會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建設和發展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一、群眾文化建設
(一)穩固與拓展群眾文化隊伍
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要素。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對于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激發文化藝術生產力,促進地區綜合實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擴大人才總量,壯大規模。一要確保現有人員總量逐步提高。實行“退一進一”的人員補充政策,保障專業技術人員及時得到補充。與高校結對子,建立培訓基地,培養人才,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文化工作。二要積極引進優秀人才。針對文化人才的特點,制定符合實際的招聘和引進標準、辦法,明確引進目標,把熱愛文化事業,懂專業,有點子、有特長的人才充實到群眾文化隊伍中來,避免因高學歷、高職稱使一些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引人才。三要發展基層文化隊伍。調整鄉鎮街道文化人才隊伍,選聘有專長的人員進入文化站。大力挖掘和培訓基層文藝人才,組建民間文藝團隊。大力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完善基層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
2.加強培訓,優化隊伍結構。一要建立和完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并納入全區總規劃,大力培養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培養專業帶頭人和中青年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二要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建立崗位輪訓和上崗培訓制度,深化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對村(社區)群眾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對基層文化專兼職干部進行系統、長效地培訓,提升業務能力,使之成管理能手,輔導行家。以活動促培訓,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強實戰經驗。充分發揮各類協會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人才的個性化、專業化培養。三是培養領軍人才和帶頭人。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加大對有潛質的專技人員的培養和使用力度,培育、包裝和推介一批在本地區乃至省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帶動地區文化人才梯隊建設。
(二)秉承傳統文化,重視當地文化的傳播
中國進入世貿以后,中國的市場以及經貿體系逐漸開放,對于經濟變革的中國經濟貿易流通來說,區域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開展第三產業的應用標準,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領域的文藝特征以及操作標準,需要進行知識的融匯與轉換,依據操作標準和文化習慣等方面的特點,不斷進行文化交流以及群眾知識的應用與歷史沿襲。對于正確的方針政策等理論依據,進行傳播并予以調整和控制,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以及應用操作的文化傳統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知識操作的應用與社區論壇的基礎表現。
(三)明確群眾文化建設目標并加快建設步伐
規劃建設中,不斷進行公共文化建設與服務的控制基礎,對于新時期中,群眾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建設當前機制的全面性拓展,發展群眾文化的底蘊以及操作應用的知識性建設標準,完成較多的應用實際操作以及文化建設標準對應。隊伍的控制以及文化建設應用的標準,進行了改制和操作,不斷進行推進應用和諧社會的基礎,并且在工作方面進行了全面技術上的改進,對于操縱的群眾文化建設以及豐富的社會物質標準,實現了全面的生活水平提升,從而使人們在精神領域的追求空間更為廣泛,人們能夠通過足夠的業余時間以及富足的經濟條件對文化活動以及建設進行思考與規劃,對于具有社會性以及大眾領域方面的規劃與調整,實現了公共文化設施的總體展示與操作標準。在體制與規范約束的前提下,適應社會發展進程與時代標準。根據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以及群眾生活的習慣特征,進行公眾文化服務的展示與調整。對于復合經濟建設以及文化交流方向的群眾文化予以加工和優化,實現加快建設步伐的目的。
二、群眾文化發展
群眾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據基礎性地位。目前我國城市群眾文化正處于發展之中,建設與發展群眾文化,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構建良好美麗的家園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新時期賦予群眾文藝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
(一)融合不同的文化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群眾文化中有多種體現方式。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要針對不同文化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更要注重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文化融合問題。首先,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在差異中找到文化交流融合創新點,調動參與積極性,從而促進群眾文化的交流。其次,在群眾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注重新舊文化的融合,即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文化改革的要點,既不能放棄傳統,也不能武斷創新。最后,要注重不同文化融合的形式,不同的文化在進行交流時,有些適合文字融合,有些適合影視傳播交流,有些則適合在口頭語言上交融,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文化融合,能夠使傳統文化更好發展。
(二)促進文化建設發展,確認產業化規模與趨勢endprint
對于國內以及經濟建設變化中的條件規范,需要對政治經濟進行不斷改進與發展。針對國內建設領域的操作與應用標準的具體要求,實現群眾文化的市場需求。在這種市場經濟產業鏈模式的需求環境中,“群眾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文化”等幾大元素需要進行不斷的城市規劃與應用,對于城市的審美以及生活節奏的分析處理,實現嶄新的項目需求與文化領域內容的應用基礎。對于文化消費領域的需求與城市生活條件的配合,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進步。完善操作以群眾的文化需求以及其他國家領域的建設標準,不斷實現社會財富對應的規范以及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在全球領域以及操作應用規范中,實現較為明顯的發展目標定義與文化交流定位。
(三)群眾文化延伸普遍性的社會化特點
在區域方向定位以及操作應用的文化基礎領域,不斷進行形式的認定以及操作方式的改革,在規范應用的政治以及經濟格局下,進行一個開放式的狀態應用。在這期間,需要開明的政治決策,促使經濟騰飛和發展,對于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建設操作應用傳播手段,并且實現高水平的信息引導以及技術交流互動以及促進,建設發展應用的環境建設以及規范定制的操作基礎,對于文化建設以及發展傳播的社會化特點,實現全面的控制與狀態應用操作。對于文化的技術交流與聯盟形式的溝通,展示一種文化與社會交流的內涵與功能性建設標準。群眾文化可以圍繞“中國夢”這個內容進行,群眾文化可以為實現“中國夢”提供良好的精神引導和智力支持。
三、結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作為精神文明的基礎,是重要的文明展現與社會發展趨勢的標準依據,根據社會文化娛樂內容以及重要操作應用的內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科學驗證與經濟文化結合規范重要應用鑒證。在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群眾對文化的需要也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
因此,只有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讓其順應新時期社會的步伐,把握新時期文化工作特點,實現群眾文化工作效率的不斷提升,才能效促進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進步與發展,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李義.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7(05).
[2]王孝國.加強群眾文化組織建設的對策[J].戲劇之家,2017(12).
[3]邱娟.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策略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