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達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很多挑戰和問題。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是新課程改革下完善課堂的有效途徑。然而探究性學習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有效地整合教材內容培養研究意識、收集歷史資料樹立問題意識、創設課堂情境充分利用資源等都是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有效性;自主學習;資源整合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新型的歷史課五彩斑斕地呈現在學生和教育者面前,雖然教師在備課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善課堂內容,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久而久之,這些課堂存在一個共性問題:課堂中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更是一言堂的“激情四溢”“神采飛揚”;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教師自問自答,學生很難融入其中。“學生的發展應是生動的、活潑的、個性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過程,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一、什么是探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的主要目標為: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必須做到學生自主研究、解決問題、承擔責任、與人合作和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探究性學習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探究性學習缺乏歷史學科特點的探究
歷史學科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質,新史學觀念強調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和多元性。我們作為教育者要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觀點,培養對于各種觀點的包容性。歷史學科應該具有時代的特征和精神,并且貼近現實生活,吸收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教師的目的就是要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通過歷史課堂和歷史史料來讓學生感受歷史。
2.探究性學習忽視學生探究的動機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不但要培養學生采用意義識記的方法來識記材料,而且教師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性學習應該是一種常態教學,應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思考,來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品質。
3.單一而缺乏三維目標的歷史課堂制約探究性學習的開展
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作為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探究、感悟感受的學習過程。歷史教師應轉變角色,不能唯教材是從,對于學生缺乏人文性的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點是不同的,教學模式中如果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即使是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堂教學也是不完整和沒有意義的。
三、探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與策略
1.整合教材內容培養研究意識
在新課改的體系中,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要如何利用好教材,讓它為我所用卻又不被教材所累,是每個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同一本教材所呈現的課堂是豐富多彩、各具風格的。通過活動材料信息多角度地了解歷史,突破教材內容開闊視野,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2.收集歷史資料樹立問題意識
探究是多角度多層次的一種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資料、運用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樹立思考問題的意識過程。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質疑、去批判,從而獨立思考問題;教師在選擇問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充當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課堂責任感。
3.創設課堂情境充分利用資源
“歷史課堂資源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力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絡、科技成果”。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如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或者歷史故事會的形式;進行社會調查,采訪名人、歷史見證人;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遺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看并探究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歷史人物傳記;編輯歷史題材的刊物,專題展覽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拓展歷史課堂,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深入生活、深入社會。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更多的條件給予學生,珍惜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的體驗感受,強調師生之間的傾聽與傾訴,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另外,還要把探究性學習與資源配置相結合,與互聯網相結合,更多吸引學生注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人文精神、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柳斌.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導,扎扎實實推進素質教育[J].人民教育,1998.
[2]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姚梅林,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