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紅
摘 要:學案導學法是近年來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利用導入學案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因其特點能夠運用到各個科目中,提高各個學科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同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能夠在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提高高中生的整體文化水平,并為培養(yǎng)我國未來高科技人才奠定基礎。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中應用學案導學模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對學案導學模式進行分析,并對其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探究。
關鍵詞:學案導學模式;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策略
一、學案導學法的內涵
學案導學法的主旨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學案使學生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達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目的。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案為載體,將學案導入課程中,而學生通過合作等方式利用學案進行學習,能夠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并使教師拉近與學生的感情,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同時使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利用學案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進行學案導學時教師必須保證使用符合課程目標的學案,并需要考慮到高中生學習的特點,編寫符合課堂教學的學案內容,保證該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第二,由于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總結出學生的差異性后對學案做出相應調整,確保教學方法能夠適用于每一位學生;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及質量。
二、高中信息技術學案制定的特點
第一,由于學案導學法屬于新型教學方法,而該方法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是沒有體現(xiàn)過的,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學案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由簡單到復雜的形式來進行制定。
第二,由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屬于科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因此該課程的教師在制定學案時可使用紙張與多媒體學案相結合的方式,使視頻和文字產(chǎn)生雙重效果的同時提高高中生對學案的興趣與熱情,并能夠愿意主動對學案進行學習與分析,有效提高學案的使用效果。
三、“學案導學”在高中信息技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運用學案導學法時,不僅需要利用學案,同時也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配合,才能夠使該方法在運用過程中發(fā)揮其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在進行教學前教師應將紙張學案復印好后分發(fā)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提前對學案進行預習,而在分析紙張學案后教師將制作好的視頻學案進行播放,進一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學案的興趣,而在之后學生能夠根據(jù)學案提出自己所認為在該學案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難點以及自己無法掌握的知識重點,而教師則需要對學生所提出的意見進行整合,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講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如何制作Excel表格前,教師通過制定文字和視頻學案使學生初步了解該表格的基本作用與概念,并通過主動對該表格的初步學習,找出在學案中有關制作表格的難點等問題,了解自己不理解的學習內容,并通過充分掌握教師所講解及演示的內容,突破難點與重點的同時提高自身學習能力與效果,為今后的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在進行學案導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注意學案在教學中的作用,同時也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則需要進行從旁引導。在學生進行學案分析時教師需要利用提問方式對學生學習學案的效果進行了解,對于能夠積極予以回應或提出較為重點問題的學生應當及時予以鼓勵,同時對學生所總結的內容要予以肯定,有效提高學生對該方法的肯定與熱情,促進其進行主動學習。
第三,由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屬于實踐型科目,因此教師需要在課程中利用部分時間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yè),例如,在學習制作Excel表格時需要學生在學習過學案后制作該表格,并在制作過程中了解到自身所沒有掌握的操作技巧,而這時教師進行從旁指導,可有效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及積極性,并及時改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高中信息技術學案教學的應用意義
符合教育改革要求采用學案教學這種方式最終目的就是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fā)揮出來,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自己有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這是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學方式。該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更好地消化知識,能夠體現(xiàn)學生個性化學案教學這種模式,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使得教師可以多出一些時間來指導學生。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孟香菊.導學案使用誤區(qū)[J].新課程(上),2014(6).
[2]張先根.使用地理學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J].學園,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