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兵
摘 要:高中化學的課程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其關鍵在于化學學科是理論與實踐完全融合的學科,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這也側面說明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運用不得當,即沒有合理有效地運用自身的發散思維梳理知識。針對此種學習現狀,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發散思維,從而作用于化學內容的學習中,促進學生化學成績的提高,完善學生自身的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發散思維;高中化學;教學實踐
一、目前高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現狀
現在高中學生普遍感覺化學學習吃力,知識點零碎,實驗操作與理論知識聯系不密切,產生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掌握良好的化學學習方法。雖然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涉及化學知識,但是在學習高中化學時依舊有難度。這是因為高中化學除了知識涵蓋更加廣泛外,也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很多實驗都是需要學生自主進行研究分析的,從而了解該事物的本質特征,研究其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因此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因而學生的學習必須以自主思考、發散思維為主,這樣才能真正將化學知識內化吸收,轉變為自己的寶貴財富。
二、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具體措施
正是因為學生學習化學出現諸多困擾,所以教師必須采取積極對策加以改善現狀。激發學生內在的思維思考模式就是很好的方法,讓學生從原有的學習狀態中跳脫出來,積極開展自我思考分析的過程,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也正因如此,激發學生內在的思維發散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養成善于觀察、分析的好習慣
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分析的好習慣。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只能作為引導者,帶領學生學習。因此在平時上課時,教師除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課堂教學重點外,還可以采用問題導入法讓學生思考、分析,當學生自己發現疑點時再由教師進行講解,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學生的目的性也更加明確,教學重點因而也更加突出。
2.養成善于創新、總結的好習慣
除了觀察、分析習慣的養成外,學生還要善于創新、總結歸納,如此才是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關鍵因素。學生在觀察分析之后將自己真實感受到的實際記錄下來,并加以創新深化,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教師在教學時以教材為依托,以實驗為工具,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該事物的化學性質與實際應用,幫助學生總結知識的過程。
三、發散思維在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發散思維在課堂表現中的應用
發散思維的最終養成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耐心指導與細心栽培。比如在課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氧化還原反應如何在實驗過程中具體區分?它最直接的表現是什么?當發生什么變化時,我們可以認為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運用這些問題就能開動學生大腦,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而將問題一一解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就能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是質量守恒定律,而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發散思維的實際表現。
2.發散思維在科學實驗中的應用
利用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發散更加直觀有效,通過視覺的沖擊刺激學生大腦的思考與創新,進而將所學內容靈活掌握。比如在進行金屬鈉的化學性質與其化合物的實驗研究時,教師在講明實驗目的后就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過程的探究,利用實驗器材研究金屬鈉的化合物的化學特性以及在生活中有哪些功效,可以組成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的過程。
3.發散思維在課后復習中的應用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除了課后習題的練習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以學生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主要涉及課堂講解中的重難點,以此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發散思維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會進行階段性的復習與總結,教師在學生總結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指導,比如哪些內容可以更加具體詳盡,哪些內容容易出錯卻是考試重點等,以此讓學生的思維邏輯更加全面,形成頭腦中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從而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更加具有指向性。
由此看來,發散思維的形成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始,是創新自我的完美詮釋,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完善知識框架,形成系統認識。因此發散思維的教學內容是在現有學習方法上的延伸與拓展,它充分地與學生的認知理解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化學成績的提高,形成科學的化學素養,這也是高中化學教學的最終體現。值得注意的是,發散思維的模式需要在時間的影響下逐步完善,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教師耐心加以指引,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才能真正發揮發散思維在學生頭腦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輝振.高中化學動態生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華少年,2016(14).
[2]楊成斌.合作學習在高中化學復習教學中的嘗試[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