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寧雷
摘 要:語文學科貫穿學生的一生。義務教育的學科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識記、閱讀、理解表達、鑒賞和審美的能力。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風向標下,教師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有所欠缺。針對這種情況,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探究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語文閱讀
在多年的語文教育中,人們一直認為語文就是教人識字,教人學會讀文章、寫文章。其實這樣的認識是比較片面的。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包括語言和文學的根本教學任務,它不僅僅包括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還需要讓學生學會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并且感受文章中的美,也就是審美能力。
一、當前語文學科審美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說到審美教學,我國的語文教學在這一方面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成績并不十分顯著。因為審美并不具有短期的功利性效果,它所培養的是學生長期的無功利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在許多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審美教學常常被我們所忽略。
(一)為應試目標犧牲審美教育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義務教育被應試目標完全籠罩。雖然在近幾年我們積極地提出了素質教育,并且進行實踐,然而,應試教育的意識已經深深地根植在我們的教育方式中。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我們的所有教學內容都要直接指向最終的應試能力。上文提到審美并不具有短期的功利性效果,它對學生提高考試中的答題正確率并無直接影響。因此,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會選擇性地忽視審美這一部分的教育。
比如,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古詩詞是最具審美價值的教學內容。然而,很多教師因為習慣性地以考試作為自己唯一的教學目標,因而在古詩詞教學中只進行答題技巧和答題思路的講解而不進行審美內容的渲染和傳授。這樣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學生雖然能夠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獲得較好的答題技巧,但并沒能真正理解詩詞中的意境美。
(二)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不足
教師想要在教學中進行審美能力的傳授,前提是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足夠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讓人遺憾的是,在如今的教育系統中有許多語文教師,雖然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水平,但是其審美水平卻難以達到要求。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是很難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
二、引導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方法
審美能力是一種在短期內無法見效,且無功利性的個人能力。這與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進行審美的學習環境。
(一)教師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在如今的教學工作中,有一些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存在不足,因此也就無法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因此,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審美傾向引導,就必須先破除自身所存在的畸形審美傾向。從自我出發首先形成獨立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是指一個人在面對美的事物時,可以通過自身的感知能力感受其中的美。
(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審美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讓學生體會到作品中的美,就必須讓學生融入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中。中國的審美理論,為世界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意境美。作為一名中國學生,應該具有體會意境美的審美能力。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比如在多媒體設備中播放與詩詞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到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三)為學生推薦優秀閱讀篇目
雖然在上文的論述中我們提到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并不完全表現在其大量的閱讀中,但是一個人想要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大量的閱讀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如今,現代傳媒發展十分迅速,網絡信息十分發達,學生在沒有成熟的辨別能力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絡營銷和網絡信息的影響,這使其很難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傾向。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如今很多學生都十分迷戀模式化的人物形象。這些表面上光鮮亮麗的形象本質上并不是一種審美形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審丑的傾向。因此,教師應結合自身的閱讀經驗,為學生推薦具有良好審美傾向的作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基礎閱讀,形成良好的審美基礎,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們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應該更全面、更深入。學生擔負著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這不僅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更要求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這種情操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學生擁有了良好的審美能力,我們國家未來的精神文明建設才能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王子鳴.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學教育,2017.
[2]柳田.高中語文審美教學的策略[J].教學園地,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