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劍
【摘 要】在評劇中小生是戲曲行當的一種,是生行的一支,在表演中主要扮演著青少年男子。每個戲曲扮演的性格和身份不同,都會展現一種獨特的評劇風格。在評劇這一行中小生發揮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闡述評劇小生的表演藝術。
【關鍵詞】評劇小生;表演藝術;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0-0029-01
戲劇的藝術表演主要是行動的藝術形象,小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有效地結合唱調和動作,完美地展現出評劇的藝術特征,因為這樣的表演形式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評劇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站在人們的角度出發進行表演,能夠有效地展現出老百姓生活中酸甜苦辣。因此對小生的表演技術提高,在表演的過程中,要每個動作都要準確。戲曲語言的動作性比較強,如若熟練、自然地把一個小生角色呈現在舞臺上,讓觀眾認可,那就只有勤學苦練。
一、做功質樸自然
做功是指動作表演,作為民間小游戲的評劇,在表演的過程中突出質樸自然的特點,小生在做功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在表演的過程中質樸中優美,自然里透著瀟灑。在表演唐伯虎點秋香的過程中,展現出單純的愛情和風流倜儻的個性融為一體,又在表演劉伶醉酒中,表現出劉伶面對事情真誠坦蕩和豪放不羈的一面。應該全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不僅對人物性格進行刻畫,還要用特殊的表演手段,不僅表現出人物的才氣,更凸顯出演員的才藝。
二、評劇小生的程式化表演
評劇小生大多數是英俊瀟灑和儒雅典致的特征,但是在舞臺上表演對人物進行刻畫,這就要求表演家能夠熟悉掌握人物的情感和形象,能夠完美地把作品展示給觀眾,面對劇本中的人物,需要掌握人際關系和豐富的情感,要在舞臺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寫意性也是對戲曲作家的要求,戲曲作家需要把主觀意識和情感凌駕在客觀事物之上,從而體現出創造出的美感和細膩的意境,結合社會的發展潮流[1],體現出戲曲的魅力。評劇小生在觀山看水的表演也是非常講究,指法和眼神不同,但是這個動作表演是非常講究的,所以要演好小生的角色,要從細節入手,掌握每個表演環節,熟悉掌握準確的動作,表達角色具有男子氣概。
三、評劇小生的“手眼身步口”
評劇小生的念和唱與京劇不同,在京劇中唱和念都是用大小嗓子的表達方式去完成這個角色,對于評劇小生多用普通話去體現和表達人物內心的世界,完成人物的最高任務。在表演《白蛇傳》的過程中,劇中的許仙就代表了評劇小生行當的最高品位,他的念和唱完全是大嗓,使人聽起來字字入耳、親切優美、雅俗共賞,這是評劇小生的表演特征之一。
小生的手指法需要進行嚴格的區分開,評劇的旦角的手指法與其他的劇種完全不一樣,基本都是采用蘭花指,但是小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能采用蘭花指。有很多小生在表演中使用的手指法很不規范,通常把小指頭伸直,看起來不男不女沒有陽剛之氣。
以“賈寶玉”為例,在紅樓夢這一經典評劇的表演過程中,小生在拿捏角色神態與動作的時候,可以先將手擺成一個蘭花指的姿勢,并在此基礎上,動作輕微的將小指伸直,以此來表現“賈寶玉”這個角色較為柔弱的性格。與此同時,小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對以往前輩指法的有效借鑒,來增進自己對于指法美的理解。實際上,指法的運用尤其體現在傳統戲曲的程式上,小生需要通過對人物性格的深刻掌握,來注重對角色每一個細節行為的描述,指法雖然是主體動作中的分支,起到的大部分為輔助作用,但是若是指法與角色性格不符的話,也會出現格格不入的問題。
四、評劇小生的表演藝術要進行創新
評劇小生的表演藝術主要在于唱功,是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功夫,所謂的唱戲就是以唱為目的。評劇小生的唱功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唱出來的調不能是京劇小生那樣的尖音和假嗓子,也不像之前的越劇女扮男裝。評劇的表演與藝術創作和藝術生產的不一樣,評劇表演是一項比較高級復雜的精神活動,正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活動的智力支持離不開創新。因此在評劇表演藝術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在充分繼承評劇表演藝術的傳統基礎。創新離不開繼承,繼承也離不開創新。對于創新,結合雄厚的文化實力和廣博的藝術進行依托。不僅精于評劇表演藝術,還能對文學進行深造。
評劇小生的表演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就是樹立堅守本行,小生依然演小生,在評劇小生表演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變,不僅能夠有效地展現人們實際生活,還能夠以情感動人,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情況都要立足于本體,保證評劇小生唱腔的基本特色。小生不斷的改革,廣收博彩,對自身的藝術進行提高,評劇小生就是對評劇的改革者和創造者。
五、結語
通過劇中演員進行豐富的表演,展現出老百姓實際生活,能夠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氣息,采用這樣方式,才能夠引起群眾的主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評劇要跟隨社會發展額潮流,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因此要對群眾的文化生活進行不斷的創新,采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創新,同時必須要結合社會的發展潮流對藝術進行創作,結合新形勢和新的特點,與時俱進地適應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鄭祥振.淺談戲曲表演藝術二度創作[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
[2]谷北北,馮海寧.靈巧做功 巾幗小生——記評劇坤生張俊玲[J].團結,2014(01):17-20.